浙江在线12月09日讯 为纪念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立50周年,“书学之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50周年文献展”、“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海内外校友作品展”等系列展览昨天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老书家们一笔一划的手写教材、斑驳泛黄的黑白照片……这些一路见证美院书法专业成长的珍贵文献资料,很多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50岁生日,见证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成长故事,这也是中国书法篆刻从传统到当代的涅槃。
全部展览将持续至12月22日。想看的,抓紧了。
专业书都是到各地书库里搜罗来的
潘天寿、陆维钊的教案手稿,映证了美院书法系创立的那一段艰辛历程。
上世纪50年代末,时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前身)院长的潘天寿先生,对当时“老书家寥寥无几,而且平均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后继无人”的现状忧心忡忡。
1962年8月,学院决定中国画系筹备书法篆刻专业,请陆维钊为学科负责人,老师有朱家济、诸乐三、方介堪、沙孟海等,刘江、章祖安则协助老先生们授课。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就此拉开帷幕。
自从决定创办书法专业后,潘天寿、吴茀之、陆维钊等多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专业开办的各种细节,从经费预算、材料准备到师资聘请、教材选用、课程设置以及学生作业、毕业分配等,都盘算得很仔细,还请了像邵裴子、夏承焘、胡士莹等社会知名人士来一起讨论。
“那年暑假特别热,学校开会特为选择了最阴凉的那幢小楼的底楼(后来这里成了医务室),除我以外,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他们每次都准时到会,打着扇子讨论,非常热烈,尤其是沙孟海和朱家济先生。”至今,刘江对那一幕仍印象深刻。
同一年,60多岁的陆维钊带着刘江等人赶到上海、苏州、绍兴等地,选购各类碑帖拓本、墨迹原作以及印谱等,作为教学资料。
“我们在上海大约呆了二十天,每天都去,先挑门市部书架上的,然后到书库。书库里又窄又暗,灰尘和虫子都不少,我们爬上、蹬下,一本一本地挑……半天下来,汗水和灰尘混在一起,粘在脸上,但大家都很兴奋,中午就到附近的小店吃点点心、喝口水,下午继续挑……那一年时间内,陆老同我先后到过苏州、绍兴,上海等古旧书店、碑帖店,还派人到扬州古旧书店去,总共买了大概近万册碑帖、印谱等。”刘江说。
书法篆刻专业1963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金鉴才、李文采二人入校。1964年9月,招收第二届本科生,朱关田、蒋北耿、杨永龙入学。
第一届研究生的师资超豪华
1979年夏,病榻上的陆维钊先生为首届研究生修订教学纲要,将纲要分为九个部分、六十个问题,涉及到书法的方方面面,比如书法篆刻一般常识、文字学、金石学和碑帖学、书法实践能力、国学修养等部分,强调由书法通小学、文学、史学。
1979年9月,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史上的首批研究生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五人入学。
当时,陆维钊病重住在医院,就嘱咐刘江将每个人入学前的思想情况向他汇报,他再根据初审与考试中所发现的各人长处和短处,给每个人制订了学习要求,再一个个把这些弟子叫到医院里去谈话,共同商订专业方向。
陆先生要求他们,不能只是埋头写字刻印。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历代大书家的造诣都是扎根在道德、学问的基础之上的。陆维钊还特意以沙孟海为例,说一般人只知道沙先生字写得好,其实他是学问深醇,才有这样的成就。实际上,陆维钊自己也是如此,
第一届书法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表也是陆维钊亲自手订,专业课安排在每天上午,那时候的任课教师摆出来,可谓是豪华阵容:书法及书论——陆维钊;书法、金石学——沙孟海;篆刻及理论——诸乐三;篆刻——刘江;古代汉语等——章祖安……
1980年1月,陆维钊病逝,将培养任务委托给沙孟海。沙孟海那个时候也已经80岁高龄,还一身的病,但他照样担负起重任,甚至在北京住院时,心思还挂在这头。
1981年,首届书法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毕业,时至今日,5人各有所成,在海内外书坛都有极强的影响力,有着“一枝五叶”的佳话。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