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18日电 农业部专家近日对浙江省宁波市百亩示范方试种的甬优12号超级稻进行产量验收,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963.65公斤,最高亩产1014.3公斤,创下了中国超级稻平均亩产的新纪录。
30年哺育一粒金种子
甬优12号超级稻是以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马荣荣为首的科研团队经过30余年努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品种。今年11月底,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14位水稻专家,对宁波市鄞州区百梁桥村水稻专业户许跃进种植的单季晚稻105亩高产示范方进行产量验收,品种为甬优12号籼粳杂交超级水稻。专家组抽查4块田,采用收割机全田实割测产。经取样烘干、去杂后,测定4块田的净谷亩产分别为1014.3公斤、984.8公斤、934.2公斤和921.3公斤,平均亩产达963.65公斤。
“我国现有水稻面积4.3亿亩,其中55%以种植籼稻为主,45%以种植粳稻为主。”宁波市农科院唐志明博士介绍说,通过水稻籼粳两个亚种间的杂交,实现基因改善优势利用,是国际上公认的更具增产潜力、前景更为广阔的方向,也是世界级难题。
马荣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杂交水稻研究,其间经历无数的风风雨雨,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马荣荣及其团队心无旁骛,终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
“籼粳杂交的最大难点是其不育性,正像马驴配产生的骡子无法繁殖后代那样,籼粳杂交后子一代本身存在难孕性。”马荣荣说,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有幸发现了可以克服生育障碍的基因,并通过双亲导入法,分别在籼、粳品种中导入对方的基因,终于成功突破籼粳杂交不育性的禁区。
2005年第一代籼粳杂交甬优6号问世,当年试种便取得了平均亩产750公斤的良好业绩。被农业部确定为我国首个籼粳杂交超级稻推广品种。此后,马荣荣团队培育的“甬优家族”每年都有一个以上新成员的诞生,并形成了杂交粳稻、杂交糯稻、籼粳杂交稻三大系列17个新组合。
高产的背后是高效专业的科研团队
“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是项系统工程。”宁波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说,近些年来,我们在重视良种的培育开发同时,还采取了加快土地规模化流转、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措施,让金种子发挥更大的效益。
据介绍,从2009年起,宁波市提出了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完善灾害农田基础设施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六方面标准,经2009年至2011年第一轮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1.6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1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65%。从2012年起至2015年,宁波市将筹资4.5亿元,推进第二轮45万亩标准化粮食功能区建设。鲍尧品说,在粮食功能区建设中,我们积极实施稻梗、畜禽粪还田、扩种绿肥等地力提升工程,有效改善土壤肥力。
宁波市农业局副局长凌永建说,结合粮食功能区建设,我们推出了首席专家加科研团队加种植大户的“三结合”体制,给种粮大户针对性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难题。
“这些年我们对高产超级稻的研究,几乎如同生产制作精品那样精确精细,包括根据当年的气候变化,哪一天播种插秧、哪一天施肥、哪一天灌水放水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鄞州区农技服务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杨筠文说,以前高产稻谷头重脚轻,最怕倒伏,而这几年我们在推广甬优系列中多次遇到12级台风和10级西北风的轮番攻击,当地许多电线杆和大树都被吹倒,而甬优超级稻依然挺立不倒,其中的原由是我们采取了多项技术手段,保证超级稻拥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
未来的目标是亩产1000公斤
“甬优系列能够迅速推广,实现大面积高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注重机制创新,努力探索集科研育种与市场推广为一体的种业发展新模式。”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王晓燕说,1999年,宁波市农科院与市种子公司签约,在国内育种团队中成立了第一个知识产权共有、市场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享的战略同盟。
王晓燕说,这些年来,我们与育种团队配合,先后解决了20多项推广中的技术难题,如今我们每年给育种团队回报的经营收入有200余万元,相当于同期国家科研拨款的50%,大大增强了育种团队自我发展的能力。
宁波甬优系列籼粳杂交超级稻高产新纪录的诞生,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此,著名水稻专家、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金庆生表示,籼粳杂交水稻首次实现了亚种间的优势利用,这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为未来水稻的远缘杂交提供了方向与路径。
据了解,近年来,甬优12及甬优系列杂交稻在浙江、福建、江苏、广西、湖北等省区得到较快推广,2012年种植面积达280万亩,以每亩增产100公斤估算,每年即可增产稻谷2亿余公斤。马荣荣告诉记者,如果气候正常,再给3年时间,我们团队有信心将籼粳杂交水稻单季百亩方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