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湖中三座三潭印月石塔,是杭州西湖最经典的标志性景物。
900多年前,苏轼疏浚西湖,在湖中立起三座石塔,规定三塔围成的三角区域内,不能栽种菱角,以免这片水域成为菱荡,导致西湖再度淤塞。苏轼三塔在元朝时被毁,明代(1621年)重建,之后成为景观塔。
原本出自实用主义的苏轼一定没想到,900多年后,杭州人围着石塔小心拓印,如此小心呵护。
昨天,石塔的样式、身材大小、塔上龙纹、云纹、水纹、梅花等浮雕纹饰,都被小心拓印下来,成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宝贵的文物资料。
三潭印月专门搭起了木板架子,业内著名的“拓片周”老周一人站在上头,抱着石塔忙碌,“底部有云纹和卷草纹,我一定要想办法把它们也拓印下来,今天来不及了,等明日再想办法。”
老周这几日的白天都消磨在这块木板架子上,已经拥有满满的成果:石塔顶部是光滑的“葫芦”;石塔脖子上刻着云纹;帽盖上刻着水纹;帽盖下是龙纹和云纹;胖胖的石塔“肚子”上5个圆洞,洞和洞之间刻有美丽精致的梅花图案……
“早些天我就来量过了,像裁剪衣裳一样,先拼接好长长的宣纸……‘肚子’上这张最长,一张纸,要绕塔一圈,有一两米长呢。”老周满手黑墨,鼻子冻得通红。
拓印时,先将宣纸浸泡湿透,贴到石塔表面,用毛刷刷牢、固定,干透后,用棉花和棉布扎成的一只墨包轻轻拍打,直到纹饰全部拓到宣纸上:“你看,白色是凹处,有凹槽,就有花纹。这是浮雕型纹饰。”
轻轻揭下完整的宣纸,拓印就算成功了。
露天拓印并不容易。下雨就不用说了,肯定做不了这事儿;天热时,宣纸干得太快,跟石塔不能贴得入扣;风大了也不行,容易被吹到湖中……“这几日,天气算是好的,我们得赶紧干活,过几天若下雪了,就麻烦啦!”湖滨管理处文物科科长陈益文说,“为了更好地保护三座石塔,我们希望能留下完整的文物资料。”
留下全面且精准的文物资料,是西湖遗产监测的内容之一。有人曾比喻,这有点像为文物采集检测DNA,万一文物遭遇破坏,就能根据这份资料恢复原样。
西湖申遗成功后,一套专门监测西湖世界遗产区“健康”状况的预警监测管理系统正在紧张研发、建设中。目前正在进行的汇总文物资料,就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之一。
以六和塔为例,西湖景区管委会对塔的柱子、梁架、屋檐等都采用文物保护测绘的专业方式采集数据,并录入到遗产预警监测系统的数据库中。相对应的每一根柱子、横梁都有一个确保遗产安全的标准值。假设六和塔某根柱子的倾斜度是2.6,如果监测时发现数值超过这个标准数值,预警系统就会闪烁红灯报警,管委会便会请专家来研究,查找原因,提出补修方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