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对口援疆模式萌芽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5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口援疆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中央通过文件形式加强对援疆工作的安排部署;另一方面,援疆工作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通过15年的努力,对口援疆工作成绩斐然。尤其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展开,其广度、深度和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前所未有。
蜿蜒曲折的古丝绸之路上,千年前就留下古龟兹与内地密切交往的证据:克孜尔石窟里留下中原文化不灭的印记,龟兹故土上留下中原汉子玄奘西行的足迹……
振奋人心的“西部大开发”号角,奏响了内地发达省市与阿克苏地区友谊的乐章:继上海、河南支边青年、援疆干部为阿克苏发展建设挥洒汗水之后,浙江援疆干部人才又接茬而来,在阿克苏大地续写新时代“边塞新曲”。
架起对接桥梁人才双向流动
回顾对口援疆历程,如今历历在目。
上世纪50年代,6万余名河南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加入“屯垦戍边”的伟大行列中。他们住地窝子,喝盐碱水,披星戴月辛勤劳动,为阿克苏地区和兵团农一师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上世纪60年代,5万多上海知青长途跋涉来到阿克苏这片曾荒芜的土地,为把阿克苏建设成一块富裕繁荣的沃土,挥洒着青春、汗水和热血。
1996年,为促进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中央作出了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1997年至2010年7月,河南、上海两省市先后选派了6批共计539名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阿克苏地区任职,成为助推阿克苏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这些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下,13年来,河南省先后无偿援助地区项目资金和物资设备约为2.2亿元,在地区建成技工学校综合实验基地培训楼、拜城县党校干部培训综合楼、拜城第四小学、地区荒漠改造及节水示范基地,沙雅、新和幼儿园等一大批造福阿克苏各族群众的项目和工程。13年来,上海市累计实施援阿项目近600个,无偿捐助阿克苏地区项目资金6亿元,先后援建了“白玉兰”示范村、地区电视台演播厅、少年宫、急救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妇幼保健院等一批造福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的项目和工程。2010年5月,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拉开帷幕,浙江省接过“接力棒”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及兵团农一师。
过去2年来,浙江在改善对口援疆干部和人才队伍结构上煞费苦心。截至目前,浙江已有援疆干部人才735人来阿开展工作,极大缓解了地区人才紧缺的矛盾,为阿克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在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协调努力下,阿克苏地区303名党政干部和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也实现赴浙江省挂职,进行“深造”。据统计,过去2年来,浙江省已实施干部人才援阿项目329个(包括计划外智力项目),投入援助资金3.0977亿元,培训各类干部人才近2.8万人。
每一个援疆干部看似一个点,他们的身后实则是一个市、一个省的资源与力量。他们就像一条条纽带,使阿克苏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沟通更加顺畅,感情更加浓厚。
引进真金白银传播先进理念
在对口援疆的实践中,多个省市、国家部委以及中直企业携手同心、无私援助,只为阿克苏更加美好。那么,他们带给阿克苏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呢?阿克苏人会告诉你:市场经济意识和先进管理理念。
这两年,浙江援疆干部“5+2”、“白+黑”、“没有任何借口”等工作理念已耳濡目染地走进阿克苏各族党员干部心中;“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特别能团结、特别能自律、特别能奉献”的浙江援疆精神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阿克苏各族干部群众。援疆干部带来的新思潮、新理念、新作风如一股飓风,令阿克苏上下也发生了悄然变化。
这两年,浙江省援疆干部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投入援疆工作中,把牵线搭桥、招商引资当做重头戏,推动浙江荣盛、红狮、华孚、立天、永翔、洁丽雅等一大批实力强、效益好、带动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在阿克苏地区扎根落户,为阿克苏实现跨越式发展助威发力。据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数据显示,援疆两年多来,浙江省到目前累计完成投资89.85亿元,到位资金33.51亿元,实施援疆项目256个;浙江企业与地区达成产业合作项目95个,协议资金740亿元,到位资金76亿元,帮扶地区1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实施智力援疆项目56个。据统计,浙江对口支援对全地区GDP贡献率达到8.5个百分点。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凝聚着一个个援疆干部的心血和努力。来阿克苏工作的援疆干部都有同感:在地处南疆的阿克苏要想做好一件事所付出的心血、汗水和代价是内地省市不可比拟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敬重在阿克苏奉献了青春和子孙的前辈们。”
援建惠民工程留下团结真情
如今,在天山主峰托木尔峰脚下,援疆项目已成为最抢眼的风景。在阿克苏市迎宾路上,有个气派的图书馆叫“上海图书馆”;在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有栋楼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之为“河南援助楼”;在阿克苏市多浪河畔,有条宽敞的马路叫“杭州大道”;在国家级贫困县乌什县,有个宜居宜业的村庄叫“衢州新村”……这些因援建地而命名的道路、桥梁、学校、医院、新农村已遍布阿克苏大地。
欧阳栋,如今已是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耳熟能详的名字。作为一名浙江省援阿专业技术人才,他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把家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搬到大漠、戈壁环抱的阿克苏。对他来说,发挥专长远比物质和环境更为重要。“我就是一壶水,如果在不缺水的情况下,你掀不起一朵浪花,但在需要的地方,比如沙漠,却可以救活几个人。像我这样的医生,在杭州太多,在阿克苏太少。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医生,只能影响周围几个人,如果我是科室主任,能够影响一个科室,要是我是副院长,我能带起一个团队,极大提高这里的医疗水平。”简单的话语,句句流露着真情。
十几年来,不管是上海、河南还是浙江,援疆干部人才以一颗赤诚之心积极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帮困活动。援疆老师们,积极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活动,为师资力量短缺的学校送去知识的雨露甘霖;援疆医生们,组成医疗队深入农牧区开展巡回医疗,解决了边远农牧区进城难、看病难问题;援阿干部们,积极投入到抗灾抢险第一线,与阿克苏各族干部群众一起重建家园,结下深情厚谊。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是半个世纪前的偶然相遇还是半个世纪后的心手相牵,上海、河南、浙江的援疆干部们远离熟悉的家乡、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舍弃温暖的家庭,始终铭记着神圣的使命,以推进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智力、技术、物资和项目援疆为重点,以传、帮、带、教为基本手段,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在阿克苏这片土地上积极建功立业,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阿克苏各族群众的赞誉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