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 “删改太多,原文原本的一些意思已经淡化了或者被曲解了,味道差了很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这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对当下小学语文教材提出的质疑。
还有一些老师认为,对名家名篇删改太多,名作伤不起,学生难读懂。
名篇删改太多“伤不起”
“很多作家名篇被选进小学课本后,因为删改太多,原文原本的一些意思已经淡化了或者被曲解了,味道差了很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昨日,江山市实验小学四都分校的语文老师戴建明对记者说道。
戴建明从事语文教学已经有20多年时间,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经常阅读名家作品。
“现在人教版的五年级书本有篇课文叫《窃读记》,作者是林海音,选进小学语文课本后,删改非常大。”戴建明拿出课本指着这篇文章说道。
记者仔细对比了原文和选进课本的内容,发现删改确实非常大,特别是对于最为重要的“窃读”一节内容的删改。
戴建明说,因为教材里删除了书店老板羞辱“我”的这些细节,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窃读”中的“惧怕”了。在该校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戴建明和其他语文老师一起帮助学生读原文,并和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比照后,学生们终于理解了“我”在“窃读”中的“惧怕”了。
《窃读记》还有其他多处删改得不尽如人意。
对于戴建明老师的感受,江山市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郑萍也有同感。
她说,郑振铎笔下的“燕子”也遭遇到类似的伤害。《燕子》原文中有一句:“清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地由天上洒落着,千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到了课文中,这句话被改成“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课本中的这个句子很长很别扭,学生怎么也读不通顺,上课时老师就把它抄到黑板上,划出节奏线,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教师使劲地教着、解释着,学生艰难地跟读着。因为有时考试有‘按课文填空’的题目,所以还要背下来。”郑萍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与原文对照学习比较好
对于经典名篇被删改太多这一问题,江山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周玉屏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周玉屏认为,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选用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可能是考虑到编排主题的需要、课文的篇幅长短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会对原文进行适当的修改。但是,有些改动,伤害了原文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甚至阻碍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写作风格的领会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尽可能地去读读原著,比较原文与教材中课文的区别,更好地领悟作者和编者的意图。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呈现原文,让学生细细地品味。
我市著名作家毛芦芦建议教师在上此类课文时,最好能够和原文对照学习。“很多经典名著删改太多之后,文章原本的意思就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有些意思还会被曲解,把原文拿出来和教材中删改过的文章对照学习比较好。”
延伸阅读——
《窃读记》成了“窃改记”
教材中关于窃读惧怕的内容是: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而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好几个细节均被删改了,如: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 “绍兴剑桥国际班”师资名不副实教材少 家长质疑学校虚假宣传
- “绍兴剑桥国际班”师资名不副实教材少 家长质疑学校虚假宣传
- 杭州卖鱼桥小学试点用iPad上语文课 引来羡慕嫉妒
- 杭州一小学试点用iPad上语文课 引来羡慕嫉妒恨
- 余姚首本自编校本消防教材进课堂 共分20个课程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