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指导员江永兵(左一)免费为老人照相。
浙江日报讯 【驻村语录】
只有用心去热爱农村、用心去细读农村、用心去感悟农村,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驻村才能有真正收获。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因为我一直在努力。 ——江永兵
【人物名片】
江永兵,1966年生,温岭人,爱好新闻写作和摄影。温岭市石桥头镇石桥街村农村工作指导员、石桥头街村党支部副书记。
2004年,我省首次推出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热爱农村农民的江永兵,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温岭市建设规划局,转入温岭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办公室工作。八年来,他深入田间地头,记录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农民朋友间的故事,并负责编辑农村工作指导员简讯,至今已出刊138期。
两年前,他主动要求走出办公室,走进希望田野,建设美丽乡村。去年在石桥头街村挂职锻炼满一年后,因村民热情挽留,继续自己驻村生涯。他说,对农村、对农民,他有种难以言喻的感情。若有机会,他希望一辈子待在农村。
最艰难的事:台风夜,相守望
8月7日深夜22时30分许,台风“海葵”登录,温岭市石桥头镇石桥街一片漆黑,狂风骤雨疾驰而来,我全身湿透,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雨水打在脸上,只好摘下眼镜,迎着风雨前行,独自赶往设在石桥头镇中学的临时避灾点。
到达避灾点时,我的高筒雨鞋里,已灌满雨水。可以想见,当时风雨之大。好在外来务工人员已安全转入避灾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避灾点分六个教室,居住着四五十户人家,镇政府管吃管住。
来自安徽农村,在石桥头镇王村种菜的61岁民工江有生和老伴,已用12张书桌拼成一张床,作为临时“据点”。“看看这场面,还真有些害怕。你们镇村干部来劝说离开时,我还真没当回事。现在终于知道你们的苦心了。”
后林村村民陈连春、蒋春花夫妇也在这里避灾。肆虐的“海葵”,也让他们傻了眼。我没离开,陪着两对夫妇聊天,直到天亮。“下次接到台风转移通知,我们一定主动离开。”江有生说。看来,这一夜我没白待。
凌晨5时许,我又穿上湿雨衣,离开避灾点,直奔石桥街村。巡逻到杨家里桥头时,碰上了搭档的驻村干部林生。他也放心不下村里的情况。回到办公点时,时针已指向6时30分。这时,镇班子成员发短信给我:“江指导员,你赶写的抗台新闻见报了,辛苦!”
不一会儿,女儿的短信到了:“老爸,注意安全!”心里一阵暖意。
最开心的事:女人花,灿若霞
今年国庆节,第一次参加村民的婚礼。新娘是自强自立的残疾姑娘杨云飞。看着她穿上婚纱,脸上挂着甜蜜笑容,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8岁那年,杨云飞在放学回家路上,突然被从身后冲来的自行车撞倒,顿时倒在血泊中,失去了知觉。当她被送到医院后,残酷的事实使全家惊呆了:杨云飞的四肢连同两根胸骨被压断,脚骨连接十分艰难。此后,杨云飞被医疗部门定为一级残疾。谁也没想到身高仅1.2米、体重仅28公斤的杨云飞,能成为一名大学生。
虽然到石桥街村驻村是今年的事,但认识杨云飞却有十多年时间了。1999年夏,残疾姑娘杨云飞考上名校的故事被我写进了新闻报道。直到2003年她从浙江大学毕业,就业至今,我仍然在关注她、报道她,为她呼吁。
而这次,我来参加她婚礼,又是同村村民的身份,觉得格外亲切。杨云飞和她的父母,都是懂得感恩的人。他们时常说起,在女儿的一生中,曾频繁出现过帮助她的人,她的老师,她的同学,她身边的朋友,还有就是我。他们接受着社会的温暖,也用自己的方式,向社会表达感激之情。
喧闹之下,我想到了更多。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法制阳光,能照耀到更多的“杨云飞们”,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之时,不至于失去生活的希望。
最自豪的事:访民意,促民生
7月17日,进村走访农户时,碰到正在调研的石桥头镇政协工委主任杨福友。杨主任说:“全镇各村约有六七对失独老人,指导员同志可否抽时间,关注这一群体,给政府提些建议。”
之后,连续多日,我走东村、奔西村,走访一对对失独老人,也接触到了他们孤独痛苦的内心世界。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们响应计划生育号召,只生一个孩子,尽了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人到中年后,因为意外,痛失子女。
一位杨姓老大爷对我说: “因为年龄太大,他们已经没有重新再来的可能。”失独老人年岁增长后,因膝下无子,很多想进入养老院,以便有人照顾。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在住房、养老、医疗、乘车等公共服务上,给予他们特殊政策关怀。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统一刚性的失独老人养老制度。或者,政府应把“失独关怀”纳入计生政策,使其成为计生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于是,我撰写出1800多字反映社情民意的调査报告,题为《政府应承担失独老人的赡养责任,应尽快出台善后措施》。希望我的呼吁和努力,能为生活在失独暗影中的老人们,带来些许温暖和阳光。
除此之外,我还调研撰写了《“国有垄断企业招工”模仿“私企老板”招聘,折射出就业矛盾,建议规范国企招工实行“凡进必考”制度》、《温州金融试验区应把防风险放在首位,建议引导规范民间融资刻不容缓》、《外来农民工成为交通事故高危群体,安全知识普及亟须跟进》等17篇社情民意调查。
最伤心的事:老支书,永离别
8月28日,星期二,天空阴沉。73岁的老支书蒋枝贵,因病去世。这是石桥头镇石桥街村的大事。这么多年,风风雨雨,大事小事,无不是老支书在操劳。村民敬重他,也依赖他。
得知老支书病逝,不少村民自发前来帮忙张罗葬礼。这是全村最忙碌的日子,大家偶尔打趣骂笑,却掩饰不住伤心和凝重。我也自觉加入帮忙队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老支书出殡的日子,村民们起得格外早。节俭了一辈子的蒋枝贵,生前有过交代,遵照老人遗愿,葬礼比村里的社员还简单。唯一显得与众不同的是,老支书遗体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上午8时许,老支书的遗体在亲人的簇拥下,被摆放在殡仪馆告别厅,顺着送葬的人流,哭声和呼喊声徘徊在殡仪馆。老支书真的要和石桥街村告别了。村里一位长者目送着老支书的远去,眼泪顺着脸颊,一直流到了嘴唇。
记得驻村的第二日,就认识了老支书。他说,“村民现在喝自来水,上卫生厕,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现在追求家中的装修摆设,餐桌上的营养搭配,穿衣上的品牌质量喽。”“相信我们农村变化会越来越大,村民生活会越来越好。”他满脸兴奋描述村里变化的场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而他的生平简介,只有一句话:老支书蒋枝贵,几十年如一日,凭借着一腔热情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但这句话,却是最大的褒奖。我想,哪天我离去后,若能得此评价,人生就已足矣。
最难忘的事:雪月饼,慰老人
9月30日是中秋佳节。29日清晨,我从河南办完事后,坐火车赶回温岭。车上,不少人提着一盒盒月饼,应该都是回乡看望父母的。这让我想起了村里的老人们。
回到温岭后,我决定进村看看老人们。逢年过节,送什么好呢?现在的月饼太油腻,对老人身体不好,他们也不一定喜欢。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女儿的话:“我们班上同学打算合起来买一份元祖雪月饼送给老师呢。”
元祖雪月饼,是冰淇淋做的,女儿很爱吃,我也尝过,入口即化,清凉爽口。孩子们喜欢雪月饼,老人家也一定会喜欢吃的。于是,就急着赶到温岭唯一的元祖食品店,选购了多份“285”型月饼,每种口味都有。
拎着雪月饼,我直奔石桥头镇石桥街村的农民老党员老黄家里。老黄说:“江指导员过节还想着我们,送来这么多月饼,心里暖洋洋的!”村民老杨接过雪月饼先尝了一口说:“我活了70多岁,还是头回吃到冰淇淋月饼呢!”听到这话,我乐开了怀。
买了那么多元祖雪月饼,我没尝到一口,但心里却似吃了很多,甜得不得了。
最感动的事:一声好,甜我心
5月15日,星期二,也是我的“法定”进村入户办公日。
临近午时,村民老黄夫妻俩一定要我留下来,到他们家里吃点。我说,这不行,我自己定了个“规矩”,驻村期间,不在村民家中就餐。老黄说,这算什么规矩,一顿便饭而已。我连说,谢谢,心意领了,就当我已经吃过了吧。
这时,老黄夫妻俩又从家里拿出一大袋,刚从庄稼地里釆摘来的大豆荚送到我跟前,定要我收下。怕我不肯收,老黄又补充说,这大豆荚是自家种的土特产,江指导员,你如果不肯收下,就是看不起我们农民朋友了。
无奈,我只好收下了。村民的朴实与真挚,着实让我感动。
当天下午4时许,我照常在村里的“舆情采摘站”与村民们聊天。这时,种粮大户桂芬和儿子抬来一大袋西瓜,说要送给我尝尝。我说您是种粮大户,哪来这么多西瓜。桂芬说,我在菜地里种的,就是送给江指导员尝尝的。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我想,我在驻村“接地气”活动中,也赢得了村民们的诚心。
驻村那些事,很琐碎,很累很烦,我也曾抱怨过。但村民的一句好话,一切倦怠和埋怨都消散了。那一刻,我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希望以后能继续为村民服务。
2013年,我将踏上新的驻村征程,加油!
2012年12月20日
温岭市建设规划局派驻石桥街村农村工作指导员江永兵
- 温岭商人赵云超讲述2012年的回乡投资故事
- 冬至过后 台州温岭各地开始陆续做年糕(图)
- 温岭市盯牢重点项目工程进度 审批全程代办促开工
- 温岭“地王”楼盘均价降了4000多 几乎“腰斩”
- 温岭一名11岁女童屡遭30多岁男子性侵 始于今年夏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