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唯一的海洋类高等院校浙江海洋学院迁建工程进入扫尾阶段(12月11日摄)。
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 2011年7月,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落户舟山,令这片东海之滨一时间吸引了全国目光。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首次被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海洋,成了浙江未来发展的动力和希望所在。
舟山海岛众多,大大小小的岛屿共有1390多个,群岛之中,以舟山岛最大,其“形如舟楫”,故名舟山。舟山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因此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的美誉。
如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已经逐步启动。一年多来,早报记者也多次深入舟山的码头、船厂、科研中心……在舟山,傍海而居、靠海而生的人们正用各自的辛勤与努力,共同编织着数千年来不变的“海洋梦”。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除了政策、财政支持,人才是最重要的“软实力”。曾几何时,舟山年轻人纷纷向往在大城市工作,如今随着新区建设的加快,舟山影响力扩展至全国,人才回流成了大势所趋。
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契机和背景下,成立于2010年2月的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不仅是浙大与舟山市校合作的纽带,也是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先进海洋科研平台。
今年3月,记者为探访我国首个海洋科技示范岛——摘箬山岛,曾前往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采访。大半年过去了,摘箬山岛7000平方米实验大楼和40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均进入内部装修,预计明年年初可投入使用。
中心在科研立项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进展。2012年,中心还新增了“海洋装备试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省财政厅、商贸厅的“外贸服务公共平台”等国家、省部级平台;今年,中心组织申报了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4项,新增立项20项,其中省重大专项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项,市校合作14项。目前,中心组织申报的所有科研项目均落户舟山。
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涉海类高端人才是中心科研队伍的重心核心,为此,中心创新了引才模式,以“引育并重”为原则,前往全国各地重点大学“吆喝”。今年以来,中心全职引进了省“千人”计划专家1名,985和211院校博士4人,硕士3人。目前,中心专职的66名人才梯队已初具规模。
“对许多重点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博士后来说,他们对年薪、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的要求都不低,并且一般都趋向留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工作。许多人才愿意来舟山扎根,正是看中了舟山群岛特区的未来潜力,愿意在这里干一番事业。”
据介绍,如今中心坚持科研教学并举,打造人才培养平台。不仅有力支撑了地方产业技术的发展,也为研究人才创造多个实地调研机会,提高其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记者了解到,如今不少高端人才对工作待遇、稳定性等各方面要求较高,为了稳住人才“流动性”,中心不仅积极申报、重点考虑设置博士后研究专项经费等人才引进费用,在生活方面也积极为他们张罗。
该中心副主任翁永孟对记者表示,留住人才,先要留住他们的心。许多博士、博士后一毕业就来中心工作,人生地不熟,有时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天,要多给他们以归属感,增添文化活动,工作才更有积极性。此外,一些年届三十的博士、博士后面临“大女当嫁”,中心也积极组织联谊、相亲会等,帮助他们融入舟山这个新环境。
12月中下旬,舟山经历几次降温,最低气温逼近零下,伫立港口,阵阵海风冰冷刺骨。然而,凭海而居的人们,依旧洋溢着春天般的热情;彻夜点亮的港口,依旧不眠不休地守护着涉海而来的一艘艘巨轮。
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国际海运航运业低迷的背景下,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推进正试图“逆流而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世界范围内许多大型造船厂纷纷为订单一筹莫展,而舟山的轮驳公司正在加大马力赶制新拖轮;科研人员对舟山全市70多家船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提交了船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调研报告;博士后们定期前往海产养殖企业,解答水产养殖、育种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在全球船舶行业的低迷形势下,舟山犹如一棵茁壮成长的新苗,带给这里的人们希望、勇气。
一年多来,早报记者在多次对舟山的走访中发现,舟山早已摆脱了过去“东海渔场”的印象,随着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东港、岱山……一个个繁华、休闲的现代化滨海城镇正款款走来,成为浙江海洋经济的试点和窗口。连许多本地人都感叹,在短短一两年间,舟山的变化太大了。未来,舟山还将呈现何种面貌?我们拭目以待。
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知道,民间渔船的承包者不叫老板,而是叫“船老大”,原因无非是图个吉利,如果叫“老板”,说明这条船的船板老了,出海不安全。如今在舟山各个港口码头,分布着数百条私人承包的民间渔船,从事客运、货运、渔业等工作。
在舟山定海港民间码头,冬日凛冽的海风下,紧靠岸边的船只有序成排,船老大们在岸边聊天、休息,一派闲适。40多岁的袁祖国成为3003号船的“船老大”已快满15个年头,和不少本地人一样,大海成了他少年时期就立志“闯荡”的天地。如今,他和年过七旬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载客前往凤凰、盘峙、岙山等南边诸岛。
老袁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前来舟山旅游和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多了不少,连带民间船只的生意也有所起色。他的船在码头以运送旅客为主,偶尔做一些运输生意,“五六年前,每天从早到晚只赚一两百元,如今每天拉几个来回,就有四五百元。”
老袁的同乡老陈也是个有20多年出海经验的船老大,他承包的渔船之前一直靠海港捕捞为生。近几年来,由于近海海域产量不大,老陈“兼职”做起了服务业,带游客出海捕捞海鲜,赚些外快。
据了解,在定海的南部海域中,分布着凤凰、盘峙、岙山、大猫等56个岛屿,随着群岛新区建设的推进,其中不少都已开发了旅游、船舶、仓储等用途。
老陈告诉记者,近年每到夏秋季,来舟山小岛旅游的人很多,拿凤凰岛来说,如今已建起了雷迪森假日酒店、游艇俱乐部等旅游娱乐设施,一些婚宴、商务会议也“时兴”搬到小岛上来。为吸引游客,跟船捕捞海鲜、上岛现烤也成为特色项目,为周边不少搞捕捞的船老大增加了收入。今年旺季,老陈每天能拉两三拨客人出海捕捞,每个月多“创收”几千元。
大海永远是机遇与风险并存。袁祖国说,近年来随着当地海事部门对民间船只加强管理、组织、帮扶和救援,让“靠海吃饭”的他们心里踏实了不少。
在舟山港,海通轮驳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可为入港船只进行护航、助离泊、拖运以及排险救灾等应急措施的服务公司。如今,随着舟山新区的建设,港口发展力度加大,公司的运营也蒸蒸日上。
今年8月,海通轮驳建造的两艘6800马力(4998千瓦)全回转兼消防功能的大功率拖轮正式投入运营,在目前全国港口营运中,这是马力最大、功能最全的港口作业两用船,主要应用于40万吨级船舶的助泊作业。它们的运营,标志着舟山已具备为世界最大型船舶提供拖助作业服务的能力。
据介绍,之前舟山的拖轮仅能为20万至30万吨级船舶提供助泊服务,无法满足超大吨位巨轮的助靠离泊、转运、锚地过泊作业等业务。以前一艘30万吨级船舶,助靠离泊需要五六艘拖轮同时作业,如今6800马力的拖轮只需要2至3艘,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海通轮驳副总经理任高峰告诉记者,随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推进,建设国际物流岛成为重中之重,多个港口已经投入规划建设,海通轮驳作为港口拖助服务的重要一环,需要“先行先动”,在港口项目建设完成之前,保证拖轮顺利投入运营,做好全方位的保障服务。
目前,海通轮驳公司拥有23艘2800至6800马力的拖轮、一艘海上专职消防船,“十二五”期间,随着港口发展,这个数字预计将会增至30艘以上。
“舟山建设国际物流基地,打造国际物流岛,未来会有更多数十万吨级的巨型货轮靠泊在舟山港区。轮驳公司对保障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拖轮作业,不仅关乎货轮上的生命财产安全,稍有差池,还随时可能对港口设施造成影响,一定要在港口发展建设前,先把自己的实力提升上去。”任高峰说。
如今,海通拖轮不仅为原油中转码头等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后盾,也为海上消防和应急抢险救灾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 船舶出口41.56亿美元 舟山船舶进军东盟市场
- 舟山金寿新村D级危房居民:找不到牵头单位 只能留守
- 储备粮管理公司舟山库:打造国际粮食中转集散基地
- 舟山迎来8至9级大风 渔船纷纷返港避风(图)
- 浙江舟山:专家教授进警营 深度解读十八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