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 “实地踏看了姚庄后,热血沸腾,很受鼓舞,既有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的惊喜!小城市是篇大文章,姚庄干出了大作为……”11月18日,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高度评价了嘉善县姚庄镇的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
小城市,一个催人奋进的新目标,让地处浙沪交界的姚庄更显盎然生机,演绎着动听的“小城新事”,书写着催人奋进的幸福答卷。
一位农户的幸福演进
幸福是分层级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精神需求下会产生不同的幸福观。人们幸福演进的轨迹恰恰折射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李小梅是姚庄桃源新邨社区的一位居民。11月3日,阳光明媚的小区内,老人正带着孩子在广场上、草地上玩耍着,欢声笑语处处洋溢。而此时,李小梅坐在缝纫机前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将一块块零散的皮料缝制成一双双完整的手套,这正是李小梅几十年来的收入来源。不同的是,过去的她是在展丰村一间上世纪80年代末修建的老房子里完成的,而现在的她则是在桃源新邨一套宽敞明亮、装修考究的复式新房里进行。
“在镇上拥有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以前哪里敢想?5年前还跟老公开玩笑,如果能在镇里买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那今生没有遗憾了!”李小梅说,经过2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那间由公公婆婆修建的老房早已破旧不堪。挣钱、攒钱翻新重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新房,是盘亘在李小梅夫妻心底最深的渴望。
然而,丈夫在外做着泥工,她在家缝着手套,虽然日以继夜地劳作着,但攒钱造房谈何容易?李小梅总觉得自己离幸福的目标十分遥远。“真的好像是天上掉馅饼,镇里通过“两分两换”推行农房集聚改造,有房有地的村民可以选择以房换房,到镇上新建的小区内安家落户。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2010年7月20日,李小梅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因为这正是他们拿到集镇新房钥匙的日子。
“唉,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现在除了正在住的这一套复式新房外,楼上还有两套房,楼下还有一个车库,现在都租出去了,每年有固定的租金收入。按理,我该心满意足了吧?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涌起新的念头——像城市里的居民一样生病可以报销,女的满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有养老保险。没有保障,心里总归没底。”李小梅说,她又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如果实现这一愿望,她肯定感到幸福无比,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望了。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第二个幸福愿望也很快实现了!“李小梅说,她与老公都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而且是按城镇职工的档次缴的费,退休后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待遇。同时,全家人还参加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额达到500元,省、市、县和个人都出一点,年最高报销额可达12万元。
回想过去与现在的生活落差,李小梅的快乐油然而生。如今的她,白天依然会缝制些手套贴补下家用;而晚上则习惯在小区内散散步、到广场上跳跳舞。生活在充实和满足外更多了许多的缤纷色彩。
现在,随着生活的逐步安定,早已习惯城里生活的李小梅对未来又有了新的幸福期盼:女儿能在大学里接受到好的教育,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是的,人生就是不断追求幸福的过程,不断地设定幸福愿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在一个目标实现之后立即设定一个新的更高追求目标,不断地享受向目标一步步靠近的喜悦,感悟幸福的真谛。李小梅一家对追逐幸福的旅程,不正是姚庄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写照吗?
一个乡镇的灵魂工程
幸福观取决于人生观。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拥有正确的幸福观。而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需要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姚庄在小城市培育中,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打造城市灵魂工程,增强城乡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2012年5月8日,姚庄镇慈善分会成立五周年暨首个“姚庄慈善日”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一时间,拳拳爱心在这里无声传递,脉脉温情在这里悄然流动。现场一个小男孩的捐赠行为更引发广泛关注。他便是姚庄镇银水庙村6岁小男孩杨晨越。
2010年,年仅4岁的杨晨越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消息如晴天霹雳般,打在了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上。随着治疗的推进,家里的存款越来越少,债务越来越多。看着孩子消瘦的小脸,妈妈陆德青非常伤心。没有钱就没法治疗,不治疗就没有希望。怎么办?就在此时,姚庄镇“效率民政•阳光残联”主题活动向这个摇摇欲坠的三口之家伸出了援手,送来了温暖。“得知情况后,镇慈善分会率先行动,并联合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一起筹集近10万元医药费。”姚庄镇党委副书记黄玮莉表示。
爱心的传递带来的是真心的感谢,温情的辐射带来的是真情的回馈。这一天,病情得到控制的杨晨越带来了辛苦攒下的100元零花钱。“小越越生病时,我们得到了太多的关爱和帮助,带他参加活动除了想让他向大家表示感谢外也想让他感受这个氛围,让他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更懂得奉献。”陆德青动情地说。
帮助一个人,感动一群人,进而在一个区域形成一种文化效应,物质富裕的姚庄,在追求精神富有中有自己的路径选择。
“现在物质越来越富裕,但人们内心的惶恐和不安越来越强,对区域的文化认同越来越低。如果任其发展,那么小城市建设将是徒有躯壳而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灵魂工程的塑造,让姚庄变得更有内涵,让生活在姚庄的人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姚庄镇镇长蒋晓平说,在文化的选择上,已日益多样化,不仅是70后、80后、90后一代一代人之间有了差别,不同的人群的文化选择也有了差别。那么,文化之魂究竟该如何构建呢?
姚庄的做法是着力培育具有姚庄特色的城市文态,打造人人能参与的民生文化。
银水庙村的北蔡自然村地处偏僻,村民以大棚种植为业,村里平时少有人来。年过半百的李金林是大棚种植户,每天起早贪黑料理着自家的几亩土地,偶尔跟着收音机唱上一两段沪剧。但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却随着“一小时文化”队伍的到来而改变。
“唱一个,唱一个。”那一天,干完活去看表演的李金林没想到竟然被热情的村民推上了表演舞台。就这样,连手上泥土都没得及洗干净的她站到众人面前。“真的没想到,我们这样偏远的自然村还会有文艺队来演出。一开始我很紧张,平时熟悉的段子也唱得磕磕巴巴的,但大家的掌声让我放了心。”李金林回忆道,从最初的生涩僵硬到后来的挥洒自如,初次登台的李金林感受到莫名的幸福和快乐。
村里组建排舞队,李金林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场场不落地参加各种培训和表演,成为村里文艺骨干之一。村里有表演队来,李金林总要去看一看,需要时更大方走到台前客串一段,成为一名编外表演人员。“做这些事的时候总觉得心里特充实、特满足,希望这样的演出能更多些。”李金林开心地说。
用文化滋养心灵,用文化丰厚生命,幸福姚庄的打造不仅流于“肌肤”,更深入“腠理”。从认同感、归属感入手,让百姓由内到外地产生满足感、幸福感,这是姚庄一贯的追求和努力。
一群干部的幸福指标
有人说,幸福源自生活。但对姚庄的干部来说,他们更多的幸福感缘自群众的满意度。群众幸福指数的高低与干部服务效能的优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群众的幸福感,才有当干部的成就感。”嘉善县委常委、姚庄镇党委书记朱苗说,在姚庄,每一位干部都因为他们的岗位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幸福指标,它既是民意的指向,也是责任的选择。
“原来我家后面是条垃圾路,夏天一下雨,那味道臭得要人命,几十年都没解决好的问题,没想到这次解决得这么灵光。”提起门口的那条路,家住姚庄镇姚庄村庄浜的葛生荣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庄浜共有32户人家,一条河道将其分为南北两片,河南面正住着葛阿姨等七八户人家,由于邻里间的矛盾,七八户人家进出的主干道上,几十年来都被一大堆垃圾和废弃物占据,几米宽的道路非常拥堵。
今年过完年,难以忍受的葛阿姨拨打了村口牌子上的电话,找到联系人讲述了情况。没曾想,从打完电话的第二天起,村干部就三天两头往庄浜跑。个把月后,有人开始清理路上的垃圾;再后来,原本的垃圾路修成了干净的水泥路,汽车也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了。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就这条路的事情,我觉得现在村干部办事情是越来越到位了。”谈话间,葛生荣毫不掩饰着对村干部的信任和感激。而这份信任和感激也让该责任区负责人陆中华倍感欣慰和自豪。
道路破损了,可以找村干部;河水水质变差了,可以找村干部;医保不会报销,也可以找村干部……走进姚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宽大的LED屏幕。它,便是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的电子版“民情责任地图”。红色党员户、绿色创业户、黄色、紫色,不同的颜色标注着不同的关爱对象。六个版块六个责任区,一个责任区一名负责人,每一名责任人解决一批困难事。
同时,遍布全村各村口的20多块民情责任牌上更将这个身份、这份责任带到村民家门口,接受他们随时随地的困难求助和问题反馈。
“构建‘民情责任地图’就是想以更科学、系统、直观的方式反映民情、服务民生,在问题的解决和百姓的监督中更好地提升干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姚庄村党委书记徐春林表示,在他看来,全新构建的民情责任地图不仅是一张干部对群众的“责任图”,也是一张群众对干部的“信心图”。干部的成就感正来源于群众的幸福感。
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指数,以干部的服务水准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水平。在姚庄,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的“三深入”活动让镇、村领导干部及时察明情、听民意、解民忧;以“一句服务承诺、一方责任区域、一本服务日记、一块服务阵地、一支服务队伍、一条服务热线、一套服务制度、一个评价体系”为主的“八个一”更成为村级为民服务配套标准。
从满足群众生活品质追求,到完善生存保障需求,再到填补生命多彩要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广大城乡居民在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中感受和品味幸福,这既是姚庄镇党委政府施政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姚庄干部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幸福指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