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址散落着大量瓷片
业余文保员“梁爷”和他一生钟爱的“宝贝”
核心提示:绍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绍兴境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记录时代变迁的文物和遗址,保护它们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现代人的历史责任。
浙江在线12月26日讯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绍兴文物界出现了一群不拿报酬的义务文保员,他们尽职尽责地看护着这些宝贵的历史见证者,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也急需新生力量的加入。
那么,业余文保员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在保护文物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报“新闻深呼吸”栏目记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亲历
上虞千年古窑址
义务文保员
默默守护40年
上虞市曹娥江两岸是越窑瓷的发祥地,也是各种古窑址的聚集地。近日,有读者向记者报料,这里有一群可爱的“守窑人”,他们义务守护这些文物,默默奉献40多年。
位于曹娥江东岸的上浦镇窑寺前自然村,是上虞境内唯一有明确记载五代至北宋时期烧制贡瓷的青瓷窑址群。这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村子周边分布着几十个古窑址。在村西面的一个山坡下,记者看到,从山顶到山脚,散落着数以万计的瓷器碎片。这些瓷片全都是青灰湖绿色,是青瓷最为典型的釉色。村民说,这些应该是烧制时报废的瓷器碎片,窑址应该在山的上面。从这些散落的瓷片来看,当年烧造越瓷的方法还是能略见一二,在该村的菜地、水沟、路面等,都能见到散落着的碎瓷片。
记者在村口的一块碑记上看到,早在1992年,当地政府就在这里划出了保护范围,以窑址保护为基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也都设置了界碑,和界碑一起守护窑址的还有义务文保员,该村的梁老伯就是其中的一员。
梁老伯说,有的盗贼甚至在白天就堂而皇之地来探宝。“有的拎个袋子,一把小锄头,找些表面花纹不错的碎瓷片,拿到市场上卖,有的甚至拿着专业工具,在山上到处寻找。每次看到这些人,我就会赶他们走。”
“到目前为止,没发现有人盗走完整的瓷器,要归功于村里的业余文保员。”上虞文保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虞共有业余文保员50人,其中窑址最为集中的上浦镇就有10多人,他们大都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加入,没有一分工资,却十分敬业地承担着一份责任。
新闻样本
A.80多岁的他,如今依然在“虚张声势”
在上虞窑寺前自然村,有一位人称“梁爷”的文物保护员,他叫梁荣富,今年86岁,虽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老人60岁退休后就被当地文管部门聘为义务文物保护员,一干就是20年。
5年前,他把“衣钵”传给了同村的宋越坤。但这些年,他并没闲着,他干的活和5年前没什么分别。“看到有人在山上挖,我就上前劝说。大部分人还是能听得进劝,我一说,他们就离开了。”梁大爷说。
找到他时,他刚好要出去。压低帽檐的梁大爷从门里闪了出来,后头“汪汪”几声恶吼,窜出条凶神恶煞般的大狗。梁大爷喝住了狗,招呼我们进屋坐。拿下帽子的梁大爷露出一头银发,给我们介绍他的“装备”。
土狗叫“大黄”,别的农家养狗随意的很,可梁大爷却把它养得膘肥体重。虽说不是训练有素的狼狗,可“大黄”在关键时候也吓跑了不少“敌人”。竖在墙角的木棒长长短短,各有功用,长的拿来防身攻击,短的用作地上的标记,晚上的时候远远一照就知道有没有被人动过。梁大爷还有一个老式计算器,还是个带电子表的小闹钟。除了白天巡逻,每天晚上9点、12点、凌晨3点的时候小闹钟会准时叫醒梁大爷。他凭经验准确地算定盗窃者不可能在三四个小时内挖开窑址。
“装备”还包括电筒、手机,甚至帽子。电筒在夜行中必不可少;不关机的手机是为了随时通知后援;而天天戴着的帽子除了遮盖脱发,还是为了掩饰年龄,显得身强力壮。
梁大爷笑呵呵地说,做这行要“虚张声势”。
由于地理条件制约,通往当地文物古迹的道路崎岖不平,有些地方甚至无路可走,这给梁大爷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但为了及时向文物部门汇报情况,梁大爷都要定期去查看。
其实,作为文保员,没有报酬。但梁大爷仍然乐此不疲地做着文保员应该做的,这些都源于他对家乡文物古迹的热爱、对文博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每到新的一天,梁大爷便会迎着晨风开展他新的工作,乐此不疲。
B.义务守护窑址几十年,一听到动静,他就“出击”
每天到附近越窑遗址去“逛”一圈,是上浦镇凌湖自然村村民夏惠灿的一个习惯,照他的话说:如果哪一天没瞄上一眼,心里空落落的。
这位业余文保员,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起,就为散落在该村一带帐子山、鞍山等地的四五十处窑址忙开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村干部,不知不觉变成了头发灰白的小老头。
夏惠灿说,为了山里沉睡的“宝贝”,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放下手中的饭碗,多少次从睡梦中一骨碌爬起来了。“虽然没啥报酬,但看着文保所把‘国宝’交给我们守着,心里觉得光荣,也就不计较啥了。”他告诉记者,受他的影响,现在有人上山(指有窑址的山)去,他的妻子也会悄悄跟上去,直到搞清对方不是为窑址而来,才会“撤退”。
当然,他也有苦恼的时候。有人看他忙进忙出,就讥讽他:“这么认真做什么?政府又没给你发工资,瞎忙个啥。”还不时有人来“动员”他,要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挖出“宝”来不会少了他的那份,都被其严辞斥退。夏惠灿开玩笑说:“要是想发财,我老早就发了。”
几年前,有位“线人”告诉他,有盗窃者深夜要到小仙坛窑址一带来盗挖,他跟几位村民和派出所民警一道悄悄埋伏在小仙坛窑址附近。当时正是冬天,远处不时传来声声兽鸣,他们静静地待着,睁大眼睛盯着山间小道。后来似乎听见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大家全攥紧拳头,随时准备出击。也许是盗窃者嗅到了什么,结果声音倏然消失。
“猫了半夜,脚都冻麻了,结果却空手而回。”夏惠灿说,类似这样扑空的事,还有不少。而有些不法分子眼见难有机会下手,会凶相毕露。有一次,听说有人欲在一片竹林里盗窑,他急忙赶去,3个正待动手的人见此悄悄溜走,其中一人边走边向夏惠灿亮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
新闻背景
全市活跃着300名业余文保员
记者从市文物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绍兴民间的业余文保员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全市至少有业余文保员300名。他们中有村干部、退休教师、地方史爱好者、乡土文化爱好者等,大都比较熟悉当地历史、风土人情、文物古迹。
“光市区未开放的文保单位,就聘请了57名业余文保员,”市文物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文保部门还与这批业余文保员签订了责任状,以明确业余文保员的权利与义务,完善业余文保员的选拔、考评和奖惩制度。
文管部门每年还定期组织业余文保员的业务培训,宣传相关的法规政策以及碰到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等。大部分业余文保员是不拿一分工钱的,即使拿工钱的,也是象征性地给点报酬。但他们受文物管理部门委托,行使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相关职责,与文物管理部门保持常规性的联系,成为全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
文保事业需要制度呵护
业余文保员要开展工作,离不开财政的支持。比如绍兴县财政就每年投入经费近10万元,用于业余文保员工作补贴及日常管理。但这点经费远远不够。绍兴县有80多个业余文保员,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报酬并不多。要提高业余文保员的工作积极性,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此外,业余文保员的年龄结构也是个问题。早期加入的一批业余文保员,很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受身体素质的影响,跋山涉水,昼伏夜出,这样的事情已不适合他们,所以给业余文保员注入新鲜血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2013年底八成星级饭店将创成“无烟饭店”
- 绍兴市多项优惠政策鼓励“个转企”
- 2012年第三次绍兴市区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揭晓
- 加快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绍兴召开
- 绍兴市区河道大清理 61条沉船被捞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