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8日讯 “我觉得还是本地冬笋好吃,更鲜嫩。现在一般本地的冬笋卖十二三元一斤,外地的要便宜两三元。但我宁可买得贵一点,好一点。不过要早点去买,晚了好一点的本地冬笋还不一定买得到呢。”喜欢吃冬笋的吕阿姨对笔者说。
“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富阳,笋是一大土特产。现在正是冬笋产销的旺季,本地冬笋价格普遍要比从福建等地运来的贵。富阳永昌镇长盘竹笋专业合作社是永昌镇生意最红火的,负责人王治平还是村里的支部委员。他告诉笔者:“如今我们镇已成立竹笋专业合作社6家,大型交易市场1个,每天要从数百户合作社社员手里收购近万斤冬笋,贩销到上海市场,不断将市场向外延伸。由于竹笋专业合作社承担了产地无公害和产品无公害论证,每公斤冬笋的价格增加了15%以上。”
“以前每年进入12月,就是我们产笋销笋的迷茫期,市场信息不灵通,只能走走菜市场和食品罐头厂,价格不高不说,劳力付出也大。现在有了合作社,不走出村子就能把笋直接销售,价格也不低,合作社是帮助我们致富的好搭档啊”。竹农们也纷纷表示,这样的形式,保证了竹笋的销售,让竹农没有了后顾之忧,增产后的平均亩产值从原来的12000元,增加到13800元,竹农增效达360万元。
据了解,富阳永昌镇素有“竹笋之乡”的称号,永昌镇食用竹笋林8000多亩,年产鲜笋5000多吨,全镇50%的农户从事竹笋栽培,竹笋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左右。在镇党委、镇政府“竹业富民”工程的契机下,镇农业公共服务站通过先培训一部分党员、再带动一部分村民,多次组织开展高品质竹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土壤调节等培训班,培养了10余户从事栽培种植的党员科技示范户。这些科技示范户在周边的笋农间带头示范推广深挖低改、密度控制、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不仅管好自己的竹林,还担起了科技入户的联络员,影响和带动了400余户竹农经营户,改变了“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的传统竹农经营模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