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2月27日电 岁末年尾,不少城里人赶到浙江省富阳市渔山乡,把自己认购的大米运回家。用这种粮食当年货,他们感到放心,因为从一颗种子下地到最后的收割、储存,他们都参与其中。
渔山乡,一个传统的水稻主产乡,如今在种粮“赚不赚钱”的彷徨中走了出来,在“坚守与放弃”的矛盾中找到发展新路。
坚守“粮食功能区”底线
距杭州数十公里的渔山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有耕地3900亩,其中省级千亩粮食功能区为1700余亩。但在前些年,这个曾频频创出高产纪录的粮食功能区,在苗木、瓜果等高效农产品的冲击下,粮食生产出现了危机。
“种植苗木每亩的土地流转价为1000元,而种水稻每亩只有500元。大面积流转土地被用来种苗木,农民出去打零工都比种粮食赚钱。”渔山乡党委书记方德玉说,为了守住浙江省这片粮食生产的“堡垒”,乡里开始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着力破解粮食生产不稳定、效益低、不安全的难题。
引种优良稻种,打造生态品牌,建立专业合作社……渔山乡把粮食增效和食品安全放在首位。通过引进稻谷新品种,使水稻平均亩产从过去的400公斤增至现在的763公斤,通过发展无公害种植,提升水稻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这个乡还成立了互利粮油专业合作社。去年冬天,在政府组织的摆摊售粮活动中,他们的2000斤无公害“渔穗”牌大米以每斤3.5元的高价被市民一抢而空。
记者在其大米安全检测报告上看到,各项农药残留指标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其中“敌敌畏”的含量仅为国家标准的二十五分之一。根据粮食品种的生长规律和习性,乡里还全面推广了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和水稻管理“六统一”制度,水稻的成活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
销售“粮食的生产过程”
方德玉介绍,渔山乡最大的创新是将粮食的生产过程“营销”出去。粮食从播种时起,包括选种、栽培、管护,甚至定价和农耕文化等,都直接“销售”给城市居民,粮食的附加值因此提高。
认购“小粮仓”、体验农耕乐、欢庆稻香节、走进农耕展览馆……城里人直接参与粮食生产,中间环节的省略降低了成本,消费者同时见证了生态农业的安全性,粮食也卖出了好价钱。
今年6月,渔山乡在杭州及周边县区发起市民认购“我的小粮仓”活动。杭州的张女士认购了0.3亩水稻,她告诉记者:“认购人签署协议后便是稻田的‘主人’,可参加‘小粮仓’农事体验活动,稻田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协议双方明确了粮食的品种、种植、安全保障、价格等事项。”
据了解,目前认购的单位和个人共有146户,认购面积达150余亩,其中个人认购最多的有3亩。
“高效粮食”坚定了农民种粮信念
粮农周志朋告诉记者:“渔山稻米打出了品牌,从原先的每公斤5元上升至12元,亩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
挖掘农业潜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渔山乡逐步实现了农业的功能性调整,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因此,当地农民坚持种粮的信念更加坚定。
据了解,很多原本打算把土地流转种苗木的农户改变了主意,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增至450亩,水稻示范方基地达到1700多亩。渔山乡的粮食种植加大了技术投入,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
“现在,渔山稻米从原先卖给国家为主转变为以市场销售为主,销量大幅提升。”方德玉对记者说,“说一千道一万,粮食是最重要、最大的农产品,只有粮食值钱了,才有稳定的可观的效益农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