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25日讯(首席记者 童俊)25日上午,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提到,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省政府要紧扣目标、抓好落实。
听闻此言,坐在台下的省人大代表、桐乡市濮院镇红旗漾村党总支书记周阿龙精神为之一振。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他最喜欢听的便是如何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得到实惠。
“政府都这样说了,我就更有信心去做了。”
红旗漾村是远近闻名的粮食生产专业村,有耕地3200多亩,其中2158亩为省级粮食功能区。带头人周阿龙则是省内闻名的种粮大户、全国劳模。
周阿龙种粮已有20多年,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从当年的80亩增加到了1600多亩。去年粮食总产量是920吨。
说到种粮,周阿龙打开了话匣子:“说实话,这些年来,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但种粮成本也越来越高,种粮越来越吃力。”
周阿龙算了一本账,过去土地租金和人工、化肥成本都比较低,因此种粮还有钱赚。尽管现在产量提高了,国家补贴多了,但土地租金和成本大幅上涨,种粮是很难赚大钱了。
既然赚不到钱,为啥还要坚持种粮呢?周阿龙告诉记者,主要是种水稻风险不大,政府能够保证收购。目前种粮普遍机械化,服务也是社会化,不像以前那么累,而且政府还有各种补贴。
他认为,经济要转型,社会要转型,种田也不能死脑筋,需要转型升级。
“农民如何转型呢,就是要肚子里有墨水,要相信科学。”周阿龙说,去年他对农田采取了测土配方的方法,检测土壤的营养成分,缺啥补啥,土壤有养分了,庄稼才能长得好。仅此一项,每亩就增产100多斤。同时,加大机械化操作,减少了人力成本。
“到2020年,粮食增产翻一番是不可能了,但只要加大科技投入,增产20%还是有盼头的。”周阿龙笑着说。
最近,他还打算注册一个响当当的商标,来推销他的有机大米。“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有竞争力啊,以后我的大米要进杭州的超市呢。”周阿龙充满了希望。
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这也是周阿龙经常挂在嘴边的。
在周阿龙的带领下,停留在传统农业的村民们也大胆地迈开脚步,尝试鸡、猪等养殖,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同时,周阿龙还把村里闲置的土地流转承包,雇佣职业经理人种植粮食、经济作物。土地平整后的大片农田成了高产田,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农民不仅每年有850元一亩的收入,还可以腾出时间到镇里的工厂上班,每年至少有三四万的收入,有人还创业,自己当起了老板。
村民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全村人均收入也从2000年初的不到5000元,增长到去年的18000多元。周阿龙说,预计到2020年,能突破人均30000元。
“不安分”的周阿龙又开始了思考:村民手头有钱,村里账上有钱,接下来就要好好谋划一下新农村建设了,尽管与其他村相比算是比较好的,但是与城镇相比,差距还很大。
“到2020年,你再来我们村看,那绝对是新模样。”周阿龙向记者发出了邀请,这个已经60岁的老代表饱含激情,仿佛年轻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