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锋村村支书赵茂海(右一)带记者参观竹林,这片竹林去年为村里带来65万元的租金收入。通讯员王晓摄
浙江日报东阳1月29日电 在东阳的迎宾大道上开得慢些,就能看到一大片茂密的竹林。风吹过,听到轻微的竹叶摩擦声,好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但当我们走入这片竹林,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枪声激烈,呼喊声高亢。《我的抗战2》正在这里进行最后阶段的外景拍摄。
这片毛竹林属于东锋村,原本在东阳江畔种毛竹,是为了固沙护堤。但东阳横店影视产业的“溢出效应”,让这里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影视外景拍摄地。每年进出竹林的剧组,成百上千。
竹林看上去很大,但走在里面,倒也热闹,周围都是不同剧组的人。靠近村口的是《我的抗战2》,不时有枪声和炮声。对面则是《仙侠剑》剧组,侠客和侠女正在对台词。带着我们参观的赵光海是专门负责影视接待的村干部。他介绍说,最忙的时候,村里一天要接待6个剧组,从凌晨两三点,一直忙到深夜。“只要是横店拍的电影、电视,有竹林的镜头,十有八九就来自我们这儿。”
剧组来得多,村里就安排村民轮流清理垃圾。在竹林的尽头,我们遇到村民赵海良。他是村里第一个接待剧组的村民。“我还记得呢,第一部戏叫《宝莲灯》,就在我家的竹林里拍的。”69岁的赵海良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时毛竹林承包给了7个村民,他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见惯了明星、导演,那时候可是从来没见过,有人问我借用竹林,我一口就答应了!”赵海良还记得,来的人多了,把他家的笋踩坏了不少。对方为了表示歉意,给了他20元钱。这算是东锋村村民收到的第一笔租金。
原本靠卖笋、卖竹子赚钱的村民,一下子成了文化产业的受益人。“那时候村里的竹林承包给了个人,剧组上谁家拍戏,别家的眼红,就跑来抗议。”说起这事,村支部书记赵茂海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2009年,村集体收回了竹林的使用权,进行统一管理。来的剧组越来越多,回头客也多起来,每年的租金收入都在翻番。2012年,竹林的场次租金涨到了1000元,一年的租金总收入达到65万元。
除了竹林,村民还动起了别的脑筋。村口的农家乐,就是村民赵正明跟朋友合伙开的。快到晚饭时间,他正在屋后忙活。“虽然剧组并不在我这里吃饭,但我们村现在名气大了,周末来玩的人就多了。”他指着江对岸告诉我们,那里马上就要建起东阳市体育馆,再过去一些,将来还要造个恐龙化石的博物馆。“人气只要上来了,农家乐、休闲茶馆等餐饮业很快就会跟上的。”
“我们的医保、数字电视费、水费,都是村里缴纳的,”赵正明掰着指头数给我们听,“修路、造广场、改造变压器,现在都不要村民掏钱凑了。”说到村里的大事业和自己的小事业,赵正明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但村党支部书记赵茂海还嫌不够。“《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东锋村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与他相熟的摄影爱好者吕海宝,曾给剧组最喜欢当背景的明星老树取了名字,叫“三口之家”,因为这棵树从地面就分成了三枝分支,很是特别。“村里打算给竹林取个名字,剧组喜欢取景的地方、树,都取上名字。让他们记住这个地方,宣传这个地方。”赵茂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