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代表名片】
萧云集:省人大代表、苍南县文化馆研究馆员
吴建荣:省人大代表、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晓道:省人大代表、江南民间艺术馆馆长
汪衍君: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
【报告摘要】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
本报讯在浙江农村,物质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与日俱增,如何实现文化惠民、润泽民心,代表们各抒己见。
口袋鼓了,脑袋也要富
“现在我们村有村歌合唱团,村民们觉得日子过得挺开心。”这次省两会上,爱好唱歌的汪衍君代表还在其他代表面前亮了把嗓子。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必须把文化引领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汪衍君代表看来,这几年,大陈村重视村民致富,也一直重视将文化建设融入到村庄建设中,努力让全村男女老少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平台。他们还结合村里的特色,创作了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村民在传唱村歌的同时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增强了。
汪衍君代表认为,相对城市,现在农村的文化建设基础还比较差,场馆可以建、器材可以供,关键还是软件——人才的挖掘,发现和培养更多民间传统艺术人才,特别是在村干部队伍中培养这样的人才,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
这几年,一直致力于保护民间艺术的何晓道代表认为,现在农村广场文化兴起,可见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和参与热情。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硬生生地“打造”。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他特别关注到2013年要“新建(修建)农村文化礼堂1000个”,他建议,场馆建起来以后,政府更要对这些文化阵地后续的功能发挥给予指导和服务,让这些场所在农村真正发挥作用。要以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服务导向,相关部门要注重基层调研,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针对性。
群众主体,各界共参与
最近,苍南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和文化志愿者都奔走在乡村,为农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身为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代表深切感受到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萧云集说,如今信息通讯发达,农村群众的眼界也开阔了,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送到农村的文化产品需要不断创新,特别是针对农民群众和农村社会的文化服务,更要突出群众的参与性、互动性,不仅是单向的送戏、送演出,还要送培训。”他举例说,现在苍南农村群众中很流行健身舞、排舞,文化馆就针对群众的需求,开办了免费的排舞学习班,原定100个学员名额,结果报名的就有两三百人。他认为,文化服务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文化部门可以因需开设一些免费的培训,增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不能忽视民间的力量,政府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对此,创办了江南民间艺术馆、宁海县十里红妆博物馆的何晓道代表深有体会。“我创办十里红妆博物馆时,得到了当地政府很大的支持,政府不仅提供场所,每年还投入约55万元扶持博物馆的发展。现在这个博物馆每年免费接待12万名左右的参观者,成为农村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展示的窗口。”何晓道代表建议,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模式,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样才更有生命力和发展后劲。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农村精神文化事业发展,不能只盯住成年人,更要关注青少年。”这几年投资动漫产业的吴建荣代表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农村的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很难满足农村青少年的需求,也很少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场所。他坦言,他从事的卡通漫画产业主要受众是青少年,自己也曾考虑将文化产业拓展到农村,但发现大多数乡村缺少类似于少年宫这样集教育和体验性的场所,所以迟迟没有启动。他希望政府在建设农村文化设施时,能加强建立适合农村孩子寓教于乐的文化阵地,特别是对农村青少年的危机处理教育和思想道德爱心方面的体验式教育更为重要。“希望各级地方政府能够重视起来,给我们的青少年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乡风文明,百姓身心美
“发展靠人,只有人的精神面貌好了,才可能把村里建设好。”汪衍君代表说,“别看只是让村民们唱一唱、跳一跳,发挥的效力可不小,人与人之间矛盾纠纷少了,村里和谐了,大家的凝聚力也更强了。”让他津津乐道的是,通过文化活动,平时交流不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说上话了。原先邻里之间有矛盾的,大家一起乐呵乐呵,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我们还把爱国、爱乡、爱家,倡导乡风文明的内容融入文化活动中,让村民在参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美丽乡村,是“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细胞和基础。“美丽乡村,不仅要有美丽的农村环境、富足的生活,更要有文明的乡风和身心美的村民。这就需要以文化融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素质,营造和谐的村风民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年在乡村奔走的萧云集代表认为,现在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工作还不能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令人心痛的是,有的地方,农村传统文化、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另一方面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与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差距。他说:“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和省人大代表,感觉农村‘精神家园’的构筑依然任重道远。”
[-链接]
2012年,全省累计组织送戏下乡1.94万场,送书下乡195万册次,送讲座展览3854场,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760场,大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针对全省18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区)的农村文艺骨干开展各门类艺术培训活动。共赴15个县(市、区)开展了90场培训、送讲座展览72场,受众达1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