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村地处杭嘉湖平原,四面环水,河港纵横;青堂瓦舍,临河而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大村庄。你可从残照烟柳的演教禅寺到清朝嘉庆年间御赐“玉清赞化”金匾的道教胜地,从沿河而建逶迤连绵的靠街走廊到积川书塾依然清晰的八角放生池,隐然传续着荻港人文的朗朗书声。
荻港村在历史鼎盛的200年间,出过50多名进士、状元和100多名太学生、贡生、举人。其中的章、吴、朱三家,更是英才辈出。他们中有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实业家等。历史的积淀,使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书香底蕴。但你下了汽车,走在村口并不会感到这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庄;它仿佛就是城里的某个小区和公园,有一种村在园林中,园林在村中的人居环境。几幢别致的仿古建筑,在错落有致的亭台间;一个三亩见方的池塘,将碧空收入怀中;浮云之下的倒影,盛着锦鲤划出的水纹。然而,当你从廊桥上走过满池的荷花,一直朝里走,首先进入你视野的是门板斑驳的崇文园。崇文园是古时一所私塾学堂,左右的石壁写着该学堂的历史;正中门顶上的红五星和下面已经模糊了的字体,则是“文革”时期留下的残迹。崇文园的木门紧锁着,我只能透过破旧板门的缝隙向内张望。当然,这样的张望是看不出名堂的。
长廊边的老屋已经斑驳,年轻人老早搬走了;剩下的是老人和外地来的租户。我看到一间老屋排门敞开着,里面一对老夫妻正在吃饭,见我们来了老人站了起来。陪我们的村委会章先生说:“他们开着茶馆呢!”
我想这就是最地道的农村茶馆了。这茶馆还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店名:彩云楼茶馆。茶馆里四张八仙桌,几只长条凳,破旧的朱红色雕花木门,依稀还能看出当年的繁华。老人也不怕赤膊,站着给我们照相。他相信毛泽东主席。墙上的毛主席像,已经贴了几十年了。右边的八仙桌旁,是通往二楼的木梯。木梯已经相当破旧,不仅颜色完全褪尽,连楼梯栏杆的柱子也断了几根。走上去,木梯便会吱吱嘎嘎地响。木梯旁的墙上,仿佛有一股霉腐味。老夫妻每天都要上下楼梯无数趟,天不亮赶早市儿的茶客就来了。当然他们现在的茶客,基本是村里的老人。
走出茶馆,沿着外港埭走廊看看那些斑驳的排门,想着1919年10月,村里第一个到上海换乘保加轮去法国的留学生,就是从外港埭走廊搭上运河的船出发的。外港埭走廊,还是那时候的走廊,只是岁月的风霜无情。
绕过外港埭走廊,我们在一排旧宅矮房中,看见一架百年前的消防用具。村委会章先生说:“有关部门要收去进博物馆,但我们把它留了下来,陈列在村里,让来村里参观的人看看。”百年前的消防用具,现在看起来完好如初,只是想那时光这样的消防用具,能起多少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