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原创     湖杭绍甬线     杭衢丽金线     浙江省情      美丽浙江       图片精粹     专题首页
 本网原创 更多...
·在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 感受古村神秘气息
·从报纸到网络 广告吆喝让后溪河村苗木经济起飞
·徐福东渡从这里起航 古老村庄打造乡村旅游经济
·以花木为媒打造精品区 中国花乡村民年收入超5万
·全国首个监测PM2.5的村庄 滕头村有个“绿色梦”
·从"五一烂眼村"到国家生态村 吴书记眼光"老准的"
·美丽乡村映衬秀山丽水 城乡统筹共享养生福地
 湖杭绍甬线 更多...
·全国首个监测PM2.5的村庄 滕头村有个“绿色梦”
·从"五一烂眼村"到国家生态村 吴书记眼光"老准的"
·以花木为媒打造精品区 中国花乡村民年收入超5万
·一座“活”的庭院 诸暨耗巨资保护修缮古民居
·王羲之子孙守墓千年来尽孝 后人习书法之风盛行
·以花木为媒打造精品区 中国花乡村民年收入超5万
·一座“活”的庭院 诸暨耗巨资保护修缮古民居
 杭衢丽金线 更多...
·村子像城镇农家像宫殿 浙江第一村震撼网媒记者
·美丽乡村映衬秀山丽水 城乡统筹共享养生福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5平方公里花园村税收超亿元
·美丽乡村映衬秀山丽水 城乡统筹共享养生福地
·秀山丽水城乡统筹共享养生福地
·美丽乡村浙江行:丽水致力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
·农家似宫殿 浙江第一村震撼记者
 美丽浙江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美丽乡村浙江行 > 本网原创 正文
老外机器种地老农发"农场梦" 村民土地入股分红

  浙江在线湖州5月27日讯(首席记者 童俊 通讯员 林亮) 在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尹家圩村,车子行驶在乡村的水泥路上,两旁碧绿的油菜田地,飞一般向车后奔去。

  在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门口,种粮大户孙梅金正在那里等候着,一脸的憨笑。常年的劳动,让他有一幅结实的腰板。听说全国知名网络媒体采访团要来采访,他特意换了一身正式点的衣服。不过,因经常在田间耕作,那张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还是“出卖”了他——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只不过,他种的地比一般人要多点,达到了3300余亩。

  发现外国人开着机器种地

  老农萌发“农场梦”

  别看老孙现在种了这么多地,可10年前的他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一家人起早贪黑耕耘着几亩农田,“一年的收入还不到6000元。”

  当老孙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作时,他从电视中看到外国人种地都是开着拖拉机,轻松不说,效率也高了不少,这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也可以开着机器种地。2007年,国家出台了政策,对购买农机进行补贴,这样他看到了希望。“当时一台耕地拖拉机要6万多元,国家补贴1.8万元,我便借了4万多元买了一台。”凭着这台机器,他在给自己耕地的同时,也帮着其他人耕地,“收益还不错,第二年我又买了一台。”

  从此,老孙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圆梦的路也开始越走越远。

  2010年,老孙所在的八里店南片地区被列为全省第一个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为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扩大。“有这么好一个机会,我便在原先100亩地的基础上,又承包了1000多亩地,并购置了插秧机等设备,成立了湖州吴兴尹家圩粮油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

  在滚雪球式的发展中,老孙的种植规模扩大到了如今的3300余亩,耕地、插秧、收割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也算让老孙实现了“开着机器种地”的梦想了。

机械化的烘干机

  500亩小麦被大雨泡烂

  损失逼出了全机械化操作

  在圆梦路上,老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0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孙梅金承包了1200亩土地,用来种植水稻和小麦。看着辛苦种下的作物逐渐成熟,老孙似乎看到了丰收的希望。“正值要收割时,老天给我开了个玩笑,下了一场大雨,持续时间又长,我那500亩小麦全部损失了。”想想当时情境,老孙长叹了一口气。

  “现在种地不能只看老天的脸色,必须通过增加设备来克服这个问题。”利用帮别人耕地赚来的30余万元,老孙果断地购买了2台烘干机。“现在不管天晴还是下雨,只要收上来了,便可以马上烘干,再也不会出现以前的那种情况了。”

  机械设备的引进,让老孙尝到了甜头。接着,老孙便与金融机构合作,先后购置了植保机、收割机、包装机、种子发芽器等设备,率先实现了合作社的机械化生产。“光是购置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就达到了350多万元。”孙梅金说,这可以大量减少人工和提高产量,比如原先20个人才能耕种一亩地,现在6个人可以耕种300多亩地。

  此外,他还引进了一整套大米加工流水线,从稻谷到大米的十几道工序,都由机器自动完成,“原来十几个人干一个钟头也才几百斤的产量。现在是大不一样了,一天产量30吨。”

村民领取粮食

  村民参加土地流转

  每亩可领取350斤大米

  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老孙对未来还是踌躇满志:“今年,我还准备把去年收入的100万元再投进去,新增加几台设备,进一步把规模扩大。”

  他的信心不仅来自于合作社的发展,更是受到一台戴着大红花的拖拉机的鼓励。“这是2011年国务院对种粮大户的奖励,全国一共有300个,我是其中之一。”老孙一脸自豪地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了‘家庭农场’,我也想着朝这样一个方向发展,到时候就真的像美国那样,种地、收割、加工一条龙,还可以实现灌溉、管理自动化。”显然,在老孙的脑海中已经有了‘家庭农场’的蓝图了。

  就在记者采访时,已经76岁高龄的施阿多老人骑着电三轮车来到合作社。他手中紧紧拽着一张红色的小票,交给管理人员,领到了一袋50斤的大米。

  施大爷说,自己家的七八亩土地都流转出来,统一给合作社种,不要租金,每亩地可以从合作社领取350斤大米。像他家可以领2000多斤粮食。如果吃不完,还可以从合作社里折现。

  对此,老孙说,这样农民不仅可以得到租金,还可以放开手来去赚钱,“这是一种双赢”。

  在孙金梅“农场梦”逐步实现的过程中,他也在慢慢地帮着周围的人放飞致富的梦想。

网媒记者与农民合影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浙江新农办副主任余振波介绍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浙江:十年间上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浙江新农办副主任余振波介绍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
·网媒聚焦新农村“美丽乡村浙江行”采访活动启幕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