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杭州5月27日讯 (记者 张敏) 今天上午,“美丽乡村浙江行”全国知名网络媒体采访活动在杭州启幕。省新农办副主任余振波向网络媒体记者介绍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做法。
本次大型采访活动由浙江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共同举办。有来自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知名商业网站及涉农新闻单位的48家媒体参加。
上午,主办方还举行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会。省新农办副主任余振波向网络媒体记者介绍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做法,并进行了互动。
据悉,从5月27日至6月1日,网络媒体的记者编辑们将陆续赴杭州、湖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衢州等地进行采访,以文字、图片、音视频、专题等网络多媒体传播形式,集中报道浙江乡村的新风貌、农村生活的新变化、农民群众的新感受,把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新进展、人文新内涵、发展新亮点,真实生动地呈现给关心关注浙江发展的广大网民。
附: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稿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我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浙江实践。根据会议安排,由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特点
总的来看,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有三大特点:一是早起步,二是树品牌,三是惠民生。
(一)早起步,持之以恒抓整治。
早在200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时任书记的浙江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篇章。要求用五年时间,对全省1万个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建设好100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主要任务是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 2008年到2012年进入全面整治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是全省绝大多数村庄环境得到较好整治。到2012年底,全省已经完成了2.6万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89%。2010年,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到2015年,全省7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
(二)树品牌,因地制宜显特色。
特色是竞争力,也是一个地方美丽乡村建设魅力之所在。各地结合本地的地域特征、产业特色和人文特点,在美丽乡村这个总品牌之下,创意了一批接地气、振精神、高立意、容易记的地域性品牌,使美丽乡村建设“本土化”,如:秀山丽水、田园松阳;金色平湖、阳光温岭;自在舟山、潇洒桐庐;龙游天下、梦留奉化;幸福江山、人间仙居;等等。这些名字或与地域名称巧相对,或与地理地貌相关联,或与人文民俗接地气,朗朗上口,韵味绵绵。围绕地域品牌,各地培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景观带和精品村。
(三)是惠民生,借景发展促增收。
十多年来,浙江连续三届省委都持之以恒地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工程和为民办实事的主要内容。加大政策力度,推进工作创新,顺应群众需求,丰富建设内容,全省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正在成为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和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到2012年底,全省已经培育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4个,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2.5%。2012年,浙江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特色点数3012个(其中村717个、点2295个),全年接待游客首次破亿,达到1.13亿人次,同比增长20.9%;直接营业收入88.35亿元,同比增长25.3%,这些农家乐特色村、经营点大都是在村庄整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多年来,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四美三宜两园”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主要做法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规划先行,保障有力。
科学规划是龙头。浙江坚持把规划工作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前提,使规划体现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引领科学发展。一是完善规划体系。坚持全域规划理念和“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村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的总导向,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村庄布点、精品线路、中心镇、中心村等区块布局,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按照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理念,要求市县在工程初期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目前,全省85%的规划保留村、43个省重点历史文化村落、200个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完成了规划编制。二是规划落实要素保障。把规划实施作为工作推进的关键环节,做到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落实好规划配套建设项目和资金要素。十年来,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200多亿元,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从2003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6.6亿元;全省当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
(二)点面结合,逐步推进。
推进村庄整治建设,点上整治是基础,面上改观是目标。大力创新村庄整治建设方式,加快村庄整治全覆盖,注重从长远和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实现村庄整治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点线面块整体推进转变。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整治。确立了重点建设中心村、全面整治保留村、科学保护特色村、控制搬迁小型村整治建设思路,确保村庄整治保持田园风光、传承优秀文化、体现农村特色。对城中村、园中村、镇中村,采取拆旧建新的改造;对中心村和实力较强的平原村,采取合并组建;对经济条件一般的村,主要进行环境整治;对高山、海岛的贫困村,结合下山脱贫易地迁建;对文化特色村,采取保护修建。二是统筹兼顾,突出建设重点。突出道路建设、垃圾收集、卫生改厕、生活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等环境整治重点,整合交通、建设、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的相关资金,逐村推进五大项目建设。近4年,全省新增村内主干道2.5万公里,添置垃圾箱(池、房)40万个,改造农户厕所172.4万户,建设改造农村公厕1.7万个,实现生活污水治理235.6万户,种植绿化苗木1902.7万株。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方法,推广经济实用、技术可靠、效果良好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形成了适宜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区位的治理模式。实行建设和管理两手抓,逐步把工作重心向后期管理和维护转移,探索农村物业化管理机制,全面建立了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县和乡镇今年安排保洁经费约12亿元。三是创新方式,整体提升建设水平。结合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美丽乡村风景带和精品线路,精心设计实施方案,着力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格局。2012年,全省规划建设了45条景观带、314个整乡整镇创建乡镇和130个特色精品村落。深入推进农村连片整治,近3年全省投入整治资金21.3亿元,1600个村实现了连片整治,累计约40%左右的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的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四边三化”行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和绿化、洁化、美化),打造一批环境优美的生态走廊和景观大道。四是完善服务,加快培育中心村。为有效引导农村人口集聚,优化农村要素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我们将中心村培育建设作为“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采用整村搬迁、宅基地置换、经济补偿等办法,引导撤并村、小型村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培育建设“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中心村,出台了《关于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省里给予重点培育村每村40到60万元的补助,目前已启动了1500个中心村的培育建设,中心村居住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30%左右。
(三)挖掘文化,经营村庄。
把“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紧密、传承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经营村庄、繁荣文化,潜在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转化成了促进农民增收的资产、资本。一是把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作为实施“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这些年来,我省在推进“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十分注重配套发展特色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涌现了一大批的农家乐特色村、来料加工集聚点和淘宝经济专业村,初步形成了环境优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不少地方通过宅基地复垦整理、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物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民致富的新渠道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到2012年底,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81亿元,村均93.7万元。二是把彰显乡村文化特色作为实施“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本色。文化是美丽乡村的持久魅力和灵魂所在,是建设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省一些历史文化村落正在遭受破坏、一些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紧迫现实,从2012年开始,我省启动了以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为主要对象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落调研摸底,确定了历史遗存十分深厚、村落保护较好的历史文化村落971个,其中省重点村260个。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省财政对每个重点村安排500-700万元的补助,同时给予每村15亩建设用地指标;对一般村给与一定补助,市县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安排相应保护资金。2013年全省用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专项资金达到7.8亿元。突出“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围绕“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悠久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营造悠闲生活方式”的目标要求,全面开展特色建筑的修复与置换、特色风貌的保持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整治与建设。目前,全省已经启动260个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三是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的重要平台。从今年开始,我省将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省行政村建成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第一年建成1000个。各地按照“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的要求,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从设施建设向内容提升,从资源分割向资源整合提升,建设好农民的精神家园。
(四)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充分发挥党政协调各方的优势和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加大引力、激发内力、增强合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建设机制。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每年都把这项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年都召开一次全省市县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会,由工作富有成效的市自主申报作为会议现场,省委书记亲自做工作报告、进行工作部署。不断完善美丽乡村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都建立了党政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协调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全社会合力共建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积极引导浙商回归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村企结对、军地结对、市校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推行精品村、特色村建设申报制,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村民通过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投工投劳、出资出智,以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老百姓对工程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一年比一年高。2003年以来,村集体和农民投入占总投入的57%。三是全面落实部门协作机制。实施这一工程,基础在村,关键在乡镇,责任在市县,但必须依靠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合力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到哪里,项目和服务就配套到哪里”的要求,把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民饮用水、乡村文化中心、乡村体育、绿化示范村、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农村电气化、异地搬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工程等纳入“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主动开展“计划对接、规划衔接、项目配套、规费减免”,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