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强光、漫天沙尘……
教室、食堂、宿舍,每天三点一线……
离家万里,远离亲人,内心除了深深的愧疚,更多的是坚定的信仰。
2011年8月29日,作为丽水市选派的一名援疆教师,刘水成和双语支教团的同事们来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当他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他就立志要像戈壁滩上的红柳,深深扎根于此,圆满完成为期两年的支教任务。
“当我收到《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1年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双语”培训支教教师选派工作的通知》的时候,满腔热血就沸腾了。”刘水成笑着告诉记者,援疆一直是他的梦想。
然而,现实却有诸多不如意。
住惯了秀山绿谷的刘水成,很难适应当地的生活,尤其是在入疆之初。“在新疆待了没多久,身上就起了红疹,又疼又痒,别提多难受了。”刘水成回忆,每天除了往身上涂药膏,拖地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因为卫生,而是为了加湿,每晚睡觉前,还要往地上倒水。即便这样,早晨醒来,还是觉得鼻腔干痛难受,有时还夹杂着血丝。
由于持续性的水土不服,2012年7月,刘水成被查出得了结肠炎,手术在杭州进行,在医院一住就是30多天。难得回浙江,本该好好陪伴家人、女友,不料还得让家人天天往医院跑,为他操心,这使刘水成原本愧疚的心更感不安。好不容易等到了出院的日子,可是启程的时间也一并来到了。9月3日,刘水成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家人都劝他再调养一段时间,可他还是毅然登上了杭州飞往阿克苏的航班,他说,他放不下远在新疆的学生们……
如果说气候环境影响生理健康,那单调、孤寂的生活就是对人心的一种折磨。
库车的生活节奏缓慢,甚至有些无聊。生活区域就是学校,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寝室。受纪律的约束,刘水成和同事们平时一般都不外出,只能在房间看看电视、上上网,要是上街的话,也就是跑跑超市,购置些生活用品。
每逢想家的时候,刘水成就给家里打打电话,最让他牵挂的除了年逾花甲的父母外,便是远在杭州的未婚妻,当初未婚妻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不让他来援疆,但她还是选择把这些理由埋藏在心底:“你走吧,现在国家需要你,你不能退缩,我会等你的。”每每想起未婚妻的话,刘水成就充满了干劲。
惟有工作能让刘水成暂时忘却想家的惆怅。赴疆以来,刘水成一直担任普通话口语课的教学任务。“刘老师早读、午读都会来给我们辅导,对一些基础薄弱的学员则更加关爱,让他们能跟上课堂节奏,提高学习汉语的信心。”新和县第一小学的教师热沙来提•莫敏告诉记者,经过刘水成的教学,他所执教的2011级4班学员的汉语水平明显提高。在2011年12月阿克苏教育学院举行的“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演讲比赛中,学员阿瓦古丽更是获得个人演讲第一名的好成绩。2012年10月,刘水成执教过的2011级4班大部分学员都通过了MHK(民族汉语水平考试)三级。
自2012年9月起,刘水成任支教团库车教学点教务负责人、支教团第六支部支部委员。在教务负责人的岗位上,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服务意识,尽心尽力地配合支教团和培训中心的领导做好各项工作,保证了培训中心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序进行,受到了当地领导和民族同事的高度称赞。在担任支部委员期间,他协助支部书记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3年1月,他所在的党支部被省援疆指挥部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光荣称号。
2012年11月和2013年5月,根据省援疆指挥部的安排,刘水成和同事们分别到沙雅和新和送教,老师们通过听课诊断、上课示范、说课评课、讲座交流等形式,为当地教育工作者传经送宝。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一名参与此次活动的维族教师动情地说,“浙江援疆教师评课精彩到位、上课引人入胜、讲座精湛风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2011年度浙江省师德楷模候选人”、“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新疆自治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优秀支教教师”……刘水成用荣誉书写了援疆史。
“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吃苦,选择了援疆就选择了奉献。”这是临行前教育局领导对他的勉励,这句话也成了刘水成援疆期间的座右铭。两年的风雨沧桑,他始终站在这一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已的理想。“我很庆幸能经历援疆支教这种生活,体会这种艰辛,拥有这种快乐。”刘水成用心感悟着这份纯粹,他觉得支教经历就是一种收获,是一辈子的记忆。他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爱上他永远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