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沙雅老百姓都会和我们讲起他们的梦,想去医院不用排长队,想娃娃读书校园可以更漂亮,想住的房子得到改善。2010年6月起,嘉兴开始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3年已过,再返沙雅,看到的是“嘉兴建造”的力量,家门口有了设备先进的乡镇卫生院,农村娃娃享受了城里的教育环境,产业项目为当地发展带来了活力,援疆也为沙雅百姓圆梦。
就医梦:家门口的乡镇卫生院
在努尔巴格乡卫生院,陈海铃和4岁的儿子躺在双人病房内,挂着点滴,窗外是新疆特有的夏日骄阳,室内病房干净整洁、温度宜人,床边还有一排暖气片,这是为了这里特有的寒冬而预备的。“小的时候娃娃生病,要坐班车到沙雅看病,久的时候要等2个小时。”一次班车左等右等不来,急坏了的一家人只好找维族司机包车到县城,而如今生病了他们会先来这个家门口的卫生院。
努尔巴格乡卫生院是嘉兴援建的5所乡镇卫生院之一,院长杨成荣告诉记者,这里曾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破旧卫生院,没有暖气设备,没有污水处理系统,乡亲们一有大病小病都往县医院跑,最远的哈德墩镇距沙雅180公里,要开越野车穿梭于沙漠、胡杨林间,这样的路况要开上五六个小时才能到,急病也常被耽搁了。
如今,这里有完善的取暖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有B超、心电图、尿液分析仪,病患从每年300多人增加到1500多人。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后,住院报销比例达到了90%,门诊报销比例达到了80%,基层用药品种多,报销比例高,急病、多发病,老百姓都爱到乡镇卫生院。
乡里一大队三小队的海力且母·买买提因血压高,有些头晕恶心,被三轮车送到了乡镇卫生院,交了700元的押金后,她已经在这里住了六七天,到出院时她自己只需要花上100元不到的钱。
沙雅县维吾尔医医院相当于嘉兴的中医院,一走进,映入眼帘便是一整块绿地,没了夏日的酷热,病人和家属或站或坐,这个曾经的街心公园,被划入医院后,如今成为患者们最爱的休闲角。左边的维吾尔医医务楼由嘉兴投资建设而成,建筑面积4005平方米。
一楼的急诊、放射、口腔科,二楼的门诊部、功能科、检验科……“以前很多人过来都觉得奇怪,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急诊科。”该院副院长买买提·依明向记者介绍着新楼,感慨着新与旧的变化,“以前没地方,看急诊都要到住院部看,门诊部、住院部哪头都顾不上。”
独立的B超室、心电图室、中草药房、制剂室,很难想象,这样的科室曾都在阴暗潮湿狭小的地下室,“以前一间房放上了检查床,周边都是设备,脑电图、心电图都在那里查。”由于检查项目过于集中,有时一排就要排上两三天的队,“不是人多,而是地方小,而现在住院病人一般一个上午就能检查完。”
沙雅县卫生局副局长帕提古丽·赛都勒说,除了看病环境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嘉兴的10名援疆医生也将沿海先进的手术技术带到了沙雅。“这里的老百姓喜欢吃肉,血脂血压高,血管容易硬化,容易引发心脏病。沙雅不具备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技术,但病人从沙雅送到阿克苏需要3个小时,到乌鲁木齐需要10个小时,心脏病人更经不起路途的颠簸,在沙雅,心脏病人的死亡率近一半,如今在沙雅也可以做起搏器植入手术。”
读书梦:农村娃娃享受了城里教育环境
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小学是本轮援疆项目中的“交钥匙工程”,由援疆资金4500万元全额投资建成。在学校门口,石碑上书“嘉兴援疆爱洒民生”8个大字,反面是关于学校的文字介绍,而在介绍文字下方留出了一段空白区域,“我们希望在最后留上一行字:该项目获得自治区建筑工程最高奖‘天山杯’”,嘉兴市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祁海龙有着这样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源自他们对嘉兴援疆项目始终如一做“精品工程”的承诺。
9岁的热汗古丽·衣米提现就读于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她用流利的汉语和记者交流着对新学校的看法,“以前我们‘老二小’的操场是黄黄的地,现在的操场是绿绿的草地。”
她所说的“老二小”正是沙雅县嘉兴第一实验小学前身被合并的5所学校之一。到达沙雅后,援疆干部调研发现这里的学校多,学生少,学校规模小,教学质量差,部分学校只有三四十个学生,尤其双语教学更是难点。“能否通过教学布局的调整,让农村娃娃也能享受城里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想法开始萌生。新学校选址确定后,本着老百姓愿意、村里同意的原则,1所县里的学校“老二小”以及4所村小被合并。
“这所学校离县城这么远,谁愿意过来啊?”学校成立之初校领导有这样的担忧。新学校成立后,一天祁海龙到学校考察,看到校长旁边有一名维族妇女在哭泣,“她娃娃想读这个学校,但是原来读的学校没有被合并。”校长这样告诉祁海龙。老百姓认可了,祁海龙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合并后,学校共有36个班级、1600多名学生,学校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汉语语文老师阿提干·力提甫经历过“老二小”时期,那时每次上课讲到猫狗等动物,都需要做好卡片,再将卡片贴到墙上,但现在每个班都用上了“班班通”,每个老师都有一台能联网的电脑,讲到喜马拉雅山,马上就可以把照片放出来。
“占班”也常常发生,“你们先出去读个书,老师们要开个会。”一到开会就需要占用学生教室。“以前没有会议室,没有这么大的图书馆、会议室,没有足球场、跑道……”讲起新学校的一切,阿提干·力提甫很骄傲,“只有最好的老师才能在这里工作,大学生都想来。”沙雅县教育局局长张树峰说:“如果我们县的学校都能达到这样的条件,就能对老百姓交出满意的教育答卷了。”
住房梦:不用掏钱旧房就能改新房
海楼乡努如孜库木村,雅森·库尔班家,方形房屋,对开大门上是维族特色的花纹图案,庭院中一整片葡萄架遮蔽了烈日,推门而入便是一排炕,室内整洁雅致。海楼乡人大主席居来提·肉孜告诉记者,这已是当地的“豪宅”,这是雅森·库尔班在2008年建造的抗震房。
就在同一个乡,大部分老百姓在国家补助及援疆资金的共同助力下,刚刚搬出了泥坯房,住上了砖瓦结构的富民安居房。海楼乡阿合拜勒大队,2011年68户、2012年92户居民已住上了富民安居房,今年191户居民中剩余的也将全部完成改造。国家补助加援疆资金每户共3.35万元,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旧房改建几乎不需要掏钱,新建房子自己只需掏2万元,面积从原来的50平方米扩大到了80多平方米,也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厨房。
英买力镇“嘉兴新村”,富民安居示范小区,白墙橘顶蓝色大门的双拼房,房屋内部设计是浓厚的维族风格,一旁双语幼儿园已经竣工。在这里,居住区、养殖区、种植区实行了“三分离”,天然气入户、供暖、供排水实现“三集中”,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照明共同构成“三化”,建造标准是20年内不落后。该小区共投资1200万元,援疆资金500万元,建成后将可安置100户农民。
为改善各族农牧民的居住条件,援疆资金每户补助10000元,在2011年安排援疆资金3282万元,解决3282户农牧民富民安居房的基础上,2012年又安排援疆资金4470万元,对4470户农牧民安居富民房进行新建和改(扩)建,2013年再次安排援疆资金4720万元,对4470户农牧民安居富民房和250户游牧民定居房进行新建和改(扩)建。
产业梦:戈壁滩头发上“嘉兴电”
茫茫戈壁滩,蓝天白云下,上万片光伏板在广袤的荒漠上斜铺开,这是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的200MW光伏电站发电项目中投资2.6亿元的一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即将实现并网发电。
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长董郁祥介绍,嘉兴有着光伏产业基础,产业面临欧盟“双反”调查后亟待产业中心的转移,而沙雅有着充沛的光照资源,广袤的戈壁滩,产业引进后又能为沙雅当地带来经济总量的增加,双方互补成为项目引进的契机。
“地面光伏站对于土地要求低,最好是没有人用的地。”晶科能源新疆项目负责人罗永生介绍,在沙雅,荒漠和戈壁面积占到了80%以上,内地并不具备建设光伏电站的优势条件。援疆指挥部与晶科能源主动联系,向其讲述沙雅投资环境,考察过三四次后,晶科能源选择了地处边缘的新疆,在内地光伏行业进入“洗牌煎熬期”的时刻,避开浪头,在逆境中扬帆作为转型尝试的落脚点。
漫天尘土、低矮平房,是走在沙雅街头的第一印象,每到10月,胡杨林一片金黄绚烂耀眼,拥有百亩胡杨林的沙雅涌入大批游客,宾馆破旧、床位不足,有限的接待能力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桎梏。
浙商世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的四星级酒店及商住开发建设项目,于2012年11月5日开工,这里将成为沙雅第一高楼,拥有280间客房。正是看中了南疆刚刚起步但极具潜力的未来旅游业。“以前的沙雅新区发展较为零碎,我们想把好的理念带过来,酒店是龙头,用龙头作用把区域发展带动起来,提升城市的品位。”该公司负责人俞振中说,要把沿海星级酒店的发展理念带过来,提升沙雅城市形象。
“我们引进项目既要输血也要造血,形成内生动力。”董郁祥认为,在产业援疆方面,实实在在做到了不引进高污染、淘汰类项目,产业援疆为两地实现了双赢。
前六批人数总和22人,到第七批单批43人;从干部援疆带项目,到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的综合援疆,与前15年的援疆工作相比,由祁海龙、陈胜、董郁祥、江龙堂、唐海滨、王文平、章虹、许建华、付翔、赵北京10名党政干部,以及朱玲、沈育昌和韩炳江、蔡林翔为援疆教师和医生领队组成的第七批43名援疆干部人才,从2010年6月开始至今的新一轮援疆工作有着全新的模式探索,带去的除了资金、人才、项目,还有“带不走”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