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公安边防风采 > 先进典型 正文
先进典型之六:朱海华

  人物名片:朱海华嘉宾是浙江海盐人,2001年12月入伍,现为舥艚边防派出所海上责任区民警,负责船舶管理工作。他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获得过很多荣誉,2009年在浙江省边防总队组织的群众工作标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中,他做到了100%的船舶熟悉率;2009年2月被浙江边防总队评为“十佳群众工作能手”,2010年被温州边防支队评为“十佳群众工作能手”,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图为:朱海华在码头开展宣传教育

  在浙江省温州市舥艚镇,边防民警朱海华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人。百姓包了水饺,忘不了给朱海华送一碗;哪家有了喜事,也忘不了给朱海华带包喜糖;逢年过节,大家还会争先恐后地邀请朱海华去家里吃饭……在老百姓的心里,朱海华是“大家的亲人”。群众的认可,正是一直以来朱海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褒奖。

  8月13日,记者慕名来到了舥艚边防派出所,倾听来自基层一线的边防官兵朱海华的故事。虽然身着威武的戎装,朱海华的身板却仍稍显文弱。见到他时,瘦黑的脸庞让人看的甚至有些心疼,笔者不禁心存疑惑,就是这个看似文弱的边防战士是怎么深得渔民信任的呢?在近一天的采访,笔者从他工作的点点滴滴和旁人的描述得到了答案。

  “只有你真心实意地把群众当成自家人,群众才会把你当成自家人”

  朱海华,这位来自浙江嘉兴的异乡人,是温州边防支队舥艚边防派出所海上责任区民警。在他眼里,渔民既是他的工作对象,更是他的朋友。11年的舥艚工作生活,为了更好地与渔民交流沟通,他甚至学会了连温州本地许多人都听不懂的当地方言。“舥艚全镇37个行政村,其中有26个行政村配有渔船,总计459条,2748名渔民……”一串串数据,朱海华都了然于心,他熟识地向笔者介绍了镇里船舶管理的一些基本情况,每一条船的船号是多少、船老大是谁,他都能够一一道来、对号入座。

  在朱海华的心里,装的总是人民群众,群众最缺什么,他就送什么,群众最期盼什么,他就做什么,也正是他这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群众才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当地渔民最常挂在嘴边的是:“有事找海华。”

  笔者正采访着,就有几名当地的渔民顶着烈日来到所里,“小朱啊,我们是专门来谢谢你的。”渔民们黝黑的脸庞上涔满了汗珠,手中提着晒好的鱼干,他们一边说着一边将鱼干塞到朱海华的手中:“这些鱼干是我们专门给你晒得,挺好吃的,可以当下饭菜,我们渔民家穷没什么贵重的东西来报答你,这些鱼干都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你们太客气了,那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这些鱼干你们还是拿回去给家人吃把。”朱海华现在已经可以用流利的舥艚和渔民沟通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将鱼干塞回了渔民手中。

  渔民们为什么要如此感谢朱海华,原来不久前朱海华来到码头上跟几个船老大聊天时,得知最近部分渔民船上的电瓶和一些船舶设备不见了。

  当时正值休渔期,船都停在码头,船员们晚上都回自己家里住,码头上只剩一个人守船。朱海华判断很可能是有人在晚上入船进行偷窃。事关渔民切身利益,朱海华马上组织人手加大了夜晚巡逻,自己也穿着便装去埋伏守夜。

  前两天并无收获,到了第三天,终于让他等到了。深夜中,朱海华看见有几个人影摸进了码头上的一条船,出来时手上拎着满满一个袋子。蹲守在码头附近的朱海华和巡逻人员一起,将河南籍犯罪嫌疑人刘某等人逮个正着。经审讯,刘某和其他河南老乡共7人趁休渔期渔船停港期间无人看守,便上船实施盗窃,先后作案10余起,盗窃电瓶、柴油等价值人民币10万余元。

  “由于码头监控有死角,犯罪嫌疑人又熟悉渔船情况,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案件一度陷入僵局,群众要求破案的呼声也很高,那时候压力还是蛮大的。后来在群众的帮助下,我才把案子给破了,破案后,给我们提供线索的群众老陈告诉我,也只有小朱你我才愿意讲,因为我相信你。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次想起都十分欣慰。我常常在想,只有你真心实意地把辖区群众当成自家人看待,群众才会把你当成自家人。”朱海华说着,竟有些害羞,微微地笑了起来。

图为:渔民丰收,朱海华和战友们一起帮助收鱼 

  “刚开始我是个门外汉,但是我就是不服输,我喜欢钻,钻工作”

  “别看我现在干起工作很熟练,和大家聊得热乎,刚接手办证工作那会儿,我连他们说的都不懂,还真的有些措手不及,记得第一次办证的时候我花了整整3小时。”

  那是2002年4月的一个下午,一个黝黑健壮的中年船老大走进派出所,对着朱海华,又是比划又是说。可说了半天,朱海华愣在那儿,硬是听不懂一句话。这里的方言,在朱海华听来,简直就像是外语。而在当时,舥艚有一部分渔民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无奈,朱海华只好通过电话向他前任民警了解情况,又找来翻译,才解决了问题。

  “刚开始我是个门外汉,但是我就是不服输,我喜欢钻,钻工作”

  从此,学舥艚本地话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每天下了班,他就在舥艚边防派出所的大院里,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边打球,一边学习当地方言。从最简单的“开水”、“吃饭”、“睡觉”等词汇学起。海盐话和舥艚话相去十万八千里,往往是他一张口学说舥艚话,就被孩子们嘲笑上一阵。但是苦苦坚持了3个月,朱海华愣是把难懂的舥艚话都学会了。

  攻克语言难关后,朱海华开始熟悉掌握辖区船舶情况。舥艚被称为“温州渔业捕捞第一镇”。400多艘渔船,近3000名船员,光是记船名可能就要花个一年半载的,更别提记住马力、吨位和船员情况了,可就是这看似不可能最后在朱海华这里变在了可能。

  他对每一艘船舶及船民都进行了详细登记,按照“一船一档”的详实资料积累对号入座。

  “从2003年至今,他每天的工作轨迹,就是派出所办事窗口到码头两点一线。通过不断地双向交流,渔民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舥艚边防派出所所长余文杰告诉笔者

  “没有刻意去背,平时交流多了自然就记住了。”朱海华能够记住庞大的船舶信息量的秘诀也就在这里,

  “现在,无论指着舥艚码头上的哪一条船,船上有几名船员,名字叫什么,家住哪里,经济条件如何,他都回答得没有一点偏差。100%的船舶熟悉率。”所长余文杰对朱海华赞不绝口。

  图为:朱海华在辖区走访宣传

  “调节纠纷这些事情很是琐碎,很多人会嫌累嫌烦,有时候我也烦,但是看到大家满意的样子,我就觉得值了”

  海上作业,碰撞伤亡事故在所难免。朱海华常年和事故纠纷打交道,调解纠纷也成了他的强项。每次朱海华出面调解,责任双方最后大多满意而归。笔者从所长余文杰口中得知这样一个事情。

  今年5月,浙苍渔698与一艘小木船在港口内因水闸放水不慎相撞,小木船上两名船员落水失踪。事后,死者聚集亲戚朋友100余人围堵在船老大杨某家门口,认为杨某等人未及时组织施救,造成人员死亡。朱海华从中调停,还叫来了责任双方的村干部一起坐下商量,两个村子之间奔走了十来趟,历时2个多月,才将这起纠纷妥善处理,最终谈定索赔金额为80万元,事件得到圆满解决。

  近年来,朱海华先后组织成立了以边防所牵头、镇政府领导、学校师生、村居渔船民联合参与的爱民服务志愿队,提出了“统一编号,定点停泊,按位泊靠,统一管理”的分层管理模式,成立了由镇政府牵头的部门联合调解组织——舥艚渔业协会,专门负责涉海、涉船纠纷的调解。据不完全统计,该渔业协会成立以来,先后调解了渔船民纠纷二百多起,其中朱海华主持调解涉及金额达十万元以上的不下三十起,有效地化解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了和谐的港区环境。

  “调节纠纷这些事情很是琐碎,很多人会嫌累嫌烦,有时候我也烦,但是看到大家满意的样子,我就觉得值了。”常年为渔民解决纠纷,渔民们都把朱海华当成了自家的亲人。2008年1月,朱海华回海盐老家结婚。向来低调的朱海华并没有通知舥艚的朋友,然而婚礼举行当天,从派出所得到消息的舥艚船老大代表陈仁前、郑德令等8人专门雇了两辆车赶到海盐的婚礼现场给朱海华送去新婚祝福,这份舥艚人民送来的祝福也让朱海华感动不已。

  朱海华和渔民们的故事太多太多,临近采访结束,大家来到了舥艚码头,码头尽头的海面上,是一整排齐整的渔船,几只海鸟掠过船顶,优雅地停在桅杆上,一派祥和气象。此刻朱海华温和地微笑着,这一片优美的风光里,有他苦心经营的点滴……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