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项目投入民生
行走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从帕米尔高原的雪山脚下到吐鲁番的葡萄沟,从伊犁河谷的大草原到大漠边缘的戈壁绿洲,干净敞亮的富民安居房随处可见,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力量。
“民生优先是新一轮援疆工作的主要特点之一。”新一任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指挥长徐纪平已经到岗,在他看来,“过去3年,援疆工作在民生工程投入规模之大、受益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对口支援省市共投入援助资金284.7亿元。19个援疆省市已累计安排民生项目1925个,占援疆项目总数的61.7%,一大批住房、学校、医院等援疆项目已建成使用。
中央企业方面,2011年至2013年5月底,累计完成自治区地方项目投资2382亿元。同时,喀什、霍尔果斯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提速,新疆新型工业化正在跨越式迈进。
与之同步的是新疆和援建省市大规模的人才交流。19个对口援疆省市和援助单位共选派第7批援疆干部3260多名,接近前6批的总和。同时,各援疆省市组织培训新疆各类干部人才35.9万人次。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民生建设成效显著,产业援疆取得重大进展,干部人才援疆力度空前,交流交往交融全面深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说。
关键在就业和教育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长达10年,着眼长远需要“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增强自我发展上”。而“自我发展”一个关键是就业;一个关键是教育。
走在新疆,到处看到援建地的印记,都是不折不扣的“新疆造”。
在山东济宁援建的英吉沙县,一排排高质量的温室蔬菜大棚拔地而起,成为南疆重要的蔬菜生产地;在江苏南通援建的伊宁县,现代化畜牧养殖基地初成规模;在广东佛山援建的伽师县,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带动和指导了2000多农户通过花卉种植脱贫致富……
为新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援疆工作的共识。“合作创办民汉合校、开展双语培训、创新民族职业教育”,这是浙江推进教育援疆的思路和做法。其中在阿克苏地区实施的“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计划用5年对5000余名少数民族教师进行两年脱产培训。
“不能只留下工厂企业,更要留下理念、机制。栽下树,更要留住人。”这是很多援疆干部的想法。
新老干部压茬交接
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新疆经济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增速从2009年全国第30位,跃升到2013年上半年第10位,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未来更是充满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亚访问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向西开放”的大战略必然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新机遇。
“善始善终,承前启后”,也成为新老援疆干部压茬交接之际谈论最多的话题。未来几年的路如何走好?
一年半的时间里8次进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城乡规划工作顾问毛佳樑最关注规划问题。上海援疆干部、泽普县副县长陈冬发最关心生态保护。泽普有一片独特的水生胡杨林,有丰富的物种和生态资源。“青草蓝天白云没有了,新疆也就不再是新疆了。”
浙江金华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程天云有个愿望,即把新疆和他所援建的温宿县的照片拿回去办个展览,让更多家乡人了解新疆,参与援建。
“告别黄昏炊烟,又在戈壁赶路”,中秋之际,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陈靖给同事和亲人发了封《短信家书》,道出不少人的心声:“辛苦心不苦,边疆的安康,是共同的幸福。”本报记者戴 岚周 朗刘晓鹏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