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1月21日电题:浙江“三位一体”打造农村合作经济升级版
新华社记者王政
农村合作经济如何发展?2006年,浙江省率先探索试点农民专业、供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经过7年实践,42个试点县市的农民专业合作走出“虚胖”泥沼,产销对接缓解了农产品“卖难买贵”,农民信用资产被盘活“融资难”得以缓解……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同时,“三位一体”构建起农村合作经济升级版,助推浙江农业现代化走上快车道。
专业合作从“有名”走向“有实”
浙江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很少有人知道,忘不了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推手’是台州市供销社。”忘不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贻法说,2007年,台州市供销社参股20%领办当时还很弱小的合作社,为社员进行柑橘种植、营销等方面培训,帮助打品牌,让合作社发展进入“快车道”。
“不管是20亩,还是2亩,我们都提供全套服务,在农民老龄化、兼业化的背景下,保姆式农业服务在解决‘种地难’时,自身也成为朝阳产业。”嘉兴市绿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陆雪荣说,绿农公司为农民提供“田保姆”服务,将专业生产、供销、信用合作整合在一起,实现为农服务专业化、个性化。
浙江在“三位一体”实践中,牢牢把握“做强专业合作”这个基础,充分发挥各级供销合作组织的渠道和服务优势,引导供销社通过参股、技术支持、专业辅导等方式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经由供销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摆脱“只挂牌、不合作”、数量多合作少等“虚胖”问题。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供销社系统共参办、领办专业合作社2397家,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带动农户166万户,覆盖农业生产面积365万亩。供销参与、领办的合作社销售规模普遍比社会平均水平高50%-60%,让农民专业合作提质增效、有名有实。
农民从“受价者”变为“定价者”
“天天农展会开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经由供销系统实现产销对接的嘉兴新港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惠芬说。她口中的天天农展会是嘉兴市供销系统为实现产销对接而搭建的销售平台,如今已有6家直营店、48家加盟店,为4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近10万农户常年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
“我们农民种养的产品,只要经检测合格,就可以到这个平台销售。”嘉兴市油车港马厍家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苗才说,在这里销售只需按销售额缴纳百分之二的管理费,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通过这个平台,农产品打出了品牌,打出了知名度。
经过几年探索,浙江在产销对接上形成了以3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70个展示展销中心为骨干,975个社区店(连锁店、直销店、直销区)为补充,连接2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多万农户的流通体系,搭建起“菜园子”到“菜篮子”的“直通车”。
“只有把农业的产、销连接起来,农民才有定价权,才不会成为大市场下的价格被动接受者。”浙江省供销社主任马柏伟表示,供销合作组织有畅通的销售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专业化生产、优质的产品,两者紧密合作,改变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不对等地位,提升了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资金互助让“弱产业”攀上“强资本”
嘉兴平湖市新当湖资金互助合作社由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发起成立,有社员317人,注册资本500万元,主要为入社会员提供融资服务。截至2013年3月底,该社累计为371户社员发放贷款5581万元。
平湖市陈镇高新村的沈微平是资金互助社社员,2012年6月,他为建造冷库向资金互助社申请贷款30万元。“两天就申请下来了,而且利息只是基准利率上浮20%,贷款成本大幅降低,真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沈微平说。
作为弱势产业,农业领域一直难获资本青睐。浙江在“三位一体”实践中,通过对接农民专业、供销合作,发展村民共同体内部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将农村内部信用“变现”,让“弱产业”和“强资本”有效对接,缓解了商业银行、小贷公司等“外置金融”难以解决的农民“融资难”问题。
“农业发展、农民致富需要资金要素投入,发展信用合作、农民自己的金融非常必要。”新当湖资金互助合作社总经理邵洪良表示,信用合作与农民专业、供销合作联合,既安全又高效,是解决农民“融资难”的好方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