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有赚头 农民心里乐
浙江日报讯 走进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万寿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片农家的祥和宁静。院墙里,结着满满鲜黄香泡的枝桠不时探出头来。
45岁的李文华走在最前面,指引我们去他的猕猴桃林。“自从有了商标后,最近买水果的人越来越多了。”
近几年来,他的身份多次更迭,从推销员到农家乐小老板,再到村里的种植大户。如今他的名片上,印着“休闲山庄庄主”的头衔。
“我的家庭农场实际就是个山庄。100多亩的种植园,种着猕猴桃、香泡、橘子,还有各种蔬菜,都是绿色农产品。摘下来不去市场上卖,而是供给自己的农家乐。客人来吃饭,游山玩水,还能把最新鲜的瓜果带回家。”
今年6月,山庄注册成为家庭农场,名气越来越大,但李文华也意识到,自己引以为豪的招牌农产品,亟需一个品牌。
“客人买回去的水果,原先都是塑料袋套装的,想拿去送人也拿不出手。你看现在,是不是很大气上档次呢!”李文华拎出了新的包装盒,绿色的盒身印着新鲜诱人的猕猴桃图样,还有营养成分表和“岛中岙”的标识,这就是他的商标。
更让他高兴的是,这个商标得来不费功夫,繁琐的注册程序几乎都由工商局的品牌指导员帮忙代办了。
“帮家庭农场申请注册商标,这是基于本地特色而探索的少而精发展路线。”定海工商局白泉分局局长李刚说,“舟山土地资源稀缺,山地多,农场不像其他地方有连片的规模。规模有限,产量固定,要提高附加值,只能从提高品牌价值入手。”今年,定海工商部门把家庭农场品牌建设纳入新农村品牌工程建设,对全区家庭农场进行了摸底调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农场一商标”的品牌规划。
“最近买水果的人越来越多了。本来客人买回去自己吃吃的,现在包装这么好看,可以拿去送人了,销路一下宽了!”李文华说。近几个月,他的月收入有5万多元。
同样在白泉镇,陈三军家种的草莓也快熟了。他手上把着翠绿的叶苗,仔细一看,结了满满的小青果。
李刚和他热络地聊着:“老陈,你刚想好的这个商标名啊,我觉得不太容易让人联想到农产品,你是不是再想想啊。”
陈三军和几个亲戚合伙种草莓已经20多年,如今也有100多亩的规模。可收入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不成比。想来想去,陈三军得出结论,自己的草莓虽然质量好,但并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没有自己的牌子,进了市场超市,只能按零售水果计价。“养在深闺人未识”,陈三军颇有这样的感慨。
他举了个例子,“镇里同样一家种草莓的,早几年就把品牌打响了,现在老板自己都不用下地,天天忙着跑销路。我的草莓质量比他好,但他家的售价比我高。”
陈三军也曾想过注册个商标,但一想到繁琐的手续,地里又忙,就耽搁了下来。可刚刚注册成家庭农场,好事马上上门。当白泉工商分局主动为他申请商标时,他几乎不敢相信。
帮农场申请商标,李刚他们犹如推销保险,从挨家挨户上门开始。不少农户虽然已经有一定规模,但没有品牌意识,产品竞争力弱,农场缺乏后续发展,通过上门跟他们交流谈心,首先要转变他们的观念。
“除了在办事程序上予以指导代办,帮助设计商标。我们还会给成功注册商标的农户2000元补贴,基本可以抵消注册费用。可以说,只要农户符合条件,愿意注册,这个商标几乎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李刚笑笑说。
“老百姓现在对食品安全很重视,没有商标,就没有名字,东西再好人家记不住。有了商标,我以后就不当杂牌军啦!”望着眼前连片的草莓大棚,陈三军满怀憧憬地说。
目前,定海区6家家庭农场中,2家已完成商标注册,1家正准备申请商标注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