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过这样的感叹:“我生不逢时,没赶上英雄时代,要不我也会扬名天下!”也曾听过这样的抱怨:“我时运不佳,没摊上一个好岗位,要不咱也露露脸啊!”是啊,和平年代,普通的工作,我们都很平凡。但伟大往往是在平凡的夹缝中闪光,平凡是孕育伟大的母亲。说到这,我们不能不提到在平凡中默默奉献的这个集体——边防总队训练基地勤务中队的炊事班。
镜头一:伙房里的青春笑脸
每当你享受工作后漫步在营区中那份悠闲的时候,你是否会注意到他们仍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厨房里;每当你享受自由驰骋在球场上那份乐趣的时候,你是否会感觉到他们那瞬间投来的羡慕目光;每当你享受着可口饭菜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他们仍然忙碌在厨房里的背影。看着16个平均年龄20出头的青年战士,脸上不加掩饰的稚嫩与羞涩,让人难以置信他们已经担负起整个边防训练基地最多达上千余人的伙食保障任务。当他们16人聚到一块的那一刻起,就不约而同地下了决心——提升厨艺,为广大官兵做最可口的饭菜。
炊事班的战士们不仅积极参加总队组织的各种炊事员培训班,而且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讨论学习厨艺,洗了多少菜、切了多少肉、炒了多少菜他们都已经记不清楚了。“厨房领头羊”——班长孙科,厨房琐事样样精通;“多栖明星”——司务长张雨,煎炸蒸炒、煮煨炖熬、吹拉弹唱样样通;“厨房二当家”——副班长柳刚,勤勤恳恳厨艺绝;“刘一手”厨师——刘明亮,他是国家“高级营养师”和“高级烹调师”,做的菜那叫顶呱呱;“一流糕点师”——刘圣坤,各种面食样样行;“蒸饭大师”——万程豪,蒸大锅饭的专家;“厨房里的舞王”——刘志鹏,厨艺与舞艺都是一级棒;还有……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和荣誉,没有掌声与鲜花,他们默默工作于幕后,时刻以军人的博大胸怀,在厨房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尽心尽力地为广大官兵服务,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的光和热。
镜头二:扛起“战斗”的武器——锅碗瓢盆
在战场上,军人的战斗武器就是枪炮弹药,而在三尺灶台前炊事员的“战斗”武器就是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这些特殊的武器不是什么人想用就能用好的,炊事员在上灶台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与考核,还要跟有经验的老班长帮厨一段时间才能独自上“战场”。
“劳累自己,服务他人”是炊事班一贯坚持的工作原则。为了使官兵在工作之余吃好,以充沛的体力完成部队任务,炊事班每天都精心准备好搭配合理的美味饭菜,犒劳基地官兵和培训学员。他们坚持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蒸新鲜面食、熬新鲜稀饭给官兵吃。尤其在新兵团新训时期,同时要为将近1000余人提供伙食服务,众口难调,伙食保障的难度可想而知。炊事班每天要择、洗、切400多斤蔬菜,洗、切250多斤肉,每天每餐要炒4—6个不同种类的菜,直径将近1米的大锅要翻炒5次,一天就要炒60大锅的菜,每天蒸新兵团的饭早上要55大铁盒,中午和晚上各要66大铁盒,总共约400斤米,分11批次蒸,有时候新兵训练强度大,米饭还不够吃,还要加班加点地蒸。每顿饭后,炊事班都把锅碗瓢捧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进行高温消毒。
镜头三:打造舌尖上的基地——自创训练基地特色美食
为了让官兵在工作一天后,能吃上一顿丰盛的大餐,以解除同志们一天的劳累,炊事班的战士们经常聚到一起,交流经验,不断提高烹调工艺,千方百计想办法,翻新饭菜花样,做出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让人一看便食欲大增。
炊事班利用训练基地“五小生产”的蔬果和家禽,自制酱萝卜、酱黄瓜、酱鱼干、腊鸭、腊肉、腊肠等容易长时间储藏的食物,腌制腊味已达到6个品种以上,小菜腌制约10个品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制了令人叫绝的辣酱——基地最受欢迎的特色美食。这个特色辣酱是勤务中队炊事班的“大厨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经过多次试验才研制成功,有大葱、香菜、大蒜、小米椒、肉末、虾皮等原材料独家秘方制成。这些特色美食让官兵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不一样的风景,官兵幽默地称它们为“饭扫光”,看到大伙每次吃饭都那么开心,顿顿都能吃得光光的,我们炊事员们也乐了。现如今,基地特色美食已成为一个看得到、叫得响、拿得出的基地品牌形象,也在各类培训学员中获得了一致好评。
锅灶声永远是在营区里奏响第一道美丽的音符,贴满了油乎乎的炊事衣永远是舞动在清晨的第一道身影。炎炎夏日里与持续的高温抗衡,桑拿般泼洒着汗水,咧咧寒风里与冰凉的水打太极,冻得不行就吼上两嗓子。但饭香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锅碗瓢勺里,盛满了炊事班的故事,柴米油盐酱醋中,诠释着袅袅炊烟里闪闪发光的青春年华!炊事岗位虽然平凡无奇,一样彰显着边防军人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热爱部队、默默奉献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