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11月27日讯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地点:衢州江山市大陈村
参加人员:县、乡、村干部及村民
“踩着青石的小径,穿过碧绿的荷塘。我们听到书声依然响起,在萃文书院的那个地方。那座古老的祠堂,承载过多少人的梦想……”浙西北山区的小村里,传出一曲优美动听的村歌。
这个村位于江山市大陈乡,估计不少小伙伴已经猜到了,没错,就是大陈村。
大陈村缘何名声在外?有人说是因为他们的村歌唱到了省人民大会堂,不过,这只答对了一部分。
想知道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让刚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回来的十八大代表、列席三中全会的本报记者俞佳友,带我们一同走访这个充满书香的地方。
走进大陈村有着近300年历史的老祠堂,三进二天井五开间。祠堂由门楼、厢楼、正厅、厢房、后堂组成,用材考究,雕刻精细,错彩镂金。村民几乎每天都要聚集在这里排练节目,唱村歌、打腰鼓、走猫步,都是自发组织的,有活动的登台,没活动的编排、练习,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
俞佳友拉着今年70岁的老党员陈振良的手,对围坐的村民说:“这次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不足、总量偏小的问题,还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等。刚才听了大家唱的村歌,据说这首歌还获得了‘全国村歌十佳作词奖’,我们很受启发,也非常感动。大陈村走出了一条很有特色的农村文化创新之路。”
“我们村的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想唱歌跳舞这里有‘文化祠堂’,想看书读报旁边有‘一味书屋’,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熏陶着一代又一代大陈人,但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有更多的专家给予指导,让农村的文化活动更丰富,通过文化活动促进农民的身心健康。”陈振良接过话茬滔滔不绝。
村支书汪衍君接着说,过去,村里就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改革开放后,大家只顾着赚钱,所以文化活动停了一阵子。六七年前,乡亲们的口袋里有了些积蓄,吃喝不愁了,精神需求油然而生。
村里也尽一切可能为大家提供方便聚到一起,有交流、有互动就能促进和谐,这些年下来,村里基本看不到争吵的现象,更不会出现上访,村里要干什么事情,村民没有不支持的。这,就是文化的神奇力量。
“希望大陈村把群众文化建设这股好势头保持下去,通过播种文化,让每个村民都能唱得更出彩,真正满足更多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俞佳友对村民说。
汪衍君非常激动,他说,我们就是要做好榜样,仅仅在村里搞活动还不够,要把舞台搭到更多地方去,感染更多的人。
记者一行被大陈村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时针指向下午1时,还没想起吃午饭。
“要让村民唱着歌曲走向富裕路。”汪衍君话锋一转,边唱歌边带我们去品尝大陈的美食文化:“轻轻地在风中翻转,香香地在碗中盘旋,美美地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