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11月28日讯 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谢家路村正经历巨变。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乡亲还是那些乡亲,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正是一套充满乡土气息的“板凳工作法”,让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上下一心,改变了谢家路村的面貌。
板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木头做成的一种凳子。这种凳子没有靠背,没有扶手,结构简单,样子“寒碜”。
然而,板凳却很实用,乡里乡亲聚会或议事时离不开它。人们坐在板凳上,围拢一起,没有高低贵贱,却有浓浓亲情,彼此“掏心窝子”、说知心话。
谢家路村党委书记钱建康感慨地说,30年前,他担任村里的调解员,经常坐板凳与村民拉家常、说想法,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一晃30年过去,谢家路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排的农民新居、热闹的欢乐大舞台、时髦的地掷球场,公园花木扶疏,节能路灯闪亮。更可贵的是,12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案件,村民对村班子满意率达95.8%。
村子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但是,“坐板凳”的基本功不仅没有丢,反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板凳家访,走近你亲近你
“钱书记,有件事我不吐不快。村里雨污分流工程,埋入地下的塑料管子薄得像纸片,建议村里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
“这个建议很好,我马上去办。”
今年7月1日晚,村民沈渭新和上门家访的钱建康同坐一张板凳掏“心窝子”。没想到,这件闹心事第二天就得到落实。借此由头,全村开展了一场施工安全大排查,及时更换了存在质量问题的1000多米塑管,并聘用专职人员对工程全程监管。
翻开《谢家路村村干部夜间工作记录本》,日常生活的小事、拆迁修路的大事,每一件都处理得妥帖到位。
“村民说,和村干部同坐一张板凳,有啥说啥,心贴得更近了。”钱建康向记者详述了谢家路村推行的“板凳家访”。家访有“三不准”:不准以调查问卷形式代替家访;不准以开座谈会的形式代替家访;不准让村民小组长代替村干部家访。村干部每年家访名单全部公开,对村民提出的建议意见详细记录,并让村民签字。
2002年至今,谢家路村一直坚持每周二、周五夜间工作制度。由5名村干部在村委办为村民提供各类服务,平均每晚为民办事5件。同时,全村200多名党员统一亮身份、亮岗位,群众“电话一打”,干部“服务到家”。
在谢家路村,无论走进哪个村组,都能听到村民对“板凳家访”的深切感触。村民谢柏祥说,村干部每次“板凳家访”,再难的事总会得到答复。就在上周五的“板凳家访”中,他家的宅基地审批有了明确的日程表。因为妻子闹离婚,两万多元的捕鱼工具被潮水卷走,村民沈水苗一度自暴自弃。钱建康在“板凳家访”中发现了他的情况,尽力帮他重新振作。“钱书记帮我找工作、帮我安了家,连跟媳妇和好都是他牵的线。有这样的村干部,日子怎么会没奔头?”他激动地说。
板凳决策,村里事村民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一些村干部忙于应付,也习惯替农户做主。
10多年前的一桩往事,钱建康至今记忆犹新: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村两委决定建一个农贸市场。可村民却竭力反对:“村干部哪有这么好的良心,他们是想卖我们的子孙田!”一些人联名向镇里寄告状信。
风波最终被平息,事实也证明,农贸市场为谢家路村赚取了经济腾飞的第一桶金,每年交易额2000多万元,但教训同样深刻。
“农村工作好不好做,关键看干部与群众沟通够不够,重点在于变过去的‘替百姓做主’为‘让百姓做主’。”经过调研,谢家路村党委拟定了“板凳决策法”:但凡重大规划和决策实施前,村干部要挨家挨户当面向村民解释说明,倾听村民呼声,了解村民需求。然后由村民代表票决,没有80%的赞成票,不启动工作。真正做到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
“小板凳坐拢来,什么事情都好商量。”钱建康深有感触:今年9月,村党委就“环村道路改建游步道”工程征求意见时,有村民提出反对。拉来板凳,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济济一堂。一交流才发现,原来有村民把“游步道”听成了“有葡萄”,所以才不同意。症结找到了,问题很快解决,项目最终获得超过90%的赞成票,顺利上马。
眼下,一套完善的票决制度在谢家路村逐渐形成:不光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票决;村干部一年挣多少,也由村民说了算。这一举措,走在全省前列。
板凳课堂,人人是“追星族”
在谢家路村,找媳妇、贷款,先要问问对方是几星级文明户。这一切,源于“板凳课堂”带来的清新之风。
走进村委办公楼大门,墙上贴着的“板凳教育”细则很醒目。
群众“十好”教育,每月一次的形势教育、每季度一次法制教育、每半年一次感恩教育。每年评选一批“十好家庭”、“十好文明店铺”。对“十好”,公开授牌;对后进,专人帮扶。干部爱民教育,带上板凳,走进农户家庭,手把手地“教”;坐上板凳,关注农村动态,面对面地“听”;议在板凳,维护农民权益,心贴心地“解”;成在板凳,注重实际成效,实打实地“做”。
村里300多家农户有房出租,有些人只顾收房租,却不注意安全防范。村干部请来镇政法办负责人给村民讲课,将防范措施编成顺口溜,这一招立竿见影。
过去,谢家路村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如今,村里的广播定期播放“十好”评选结果,评上的脸上有光,没评上的心里发慌。迷信赌博少了,打架斗殴少了,全村人人都是“追星族”,家家争当“星级户”。
板凳频道,明白账大家算
采访中,村民朱洪林指着一本《阳光》月刊说:“大到村里修公路的每一笔支出,小到村里开会发的笔记本开支,村里每笔支出都会记录在《阳光》上,每月按时分发到每户村民手里。”
陶耀忠是谢家路村的理财小组长,他告诉记者,村民主理财小组对每一张发票都进行审核。理财小组成员每月5日都要对村财务进行清理、监督,只有经过理财小组审核并盖章,才能入账报销。“小到买浆糊的5元支出,大到数万元的工程款,进进出出很明确。”
在谢家路村,财务公开已经达到按月逐笔公开“收支明细账”的程度,不仅刊登在村里创办的《阳光》月刊上,分发到每家每户,还要在数字电视上逐笔公开,村民如果认为某一笔支出不合理,都可以通过村里分发的“党员提案单”或“村民意见单”提出质询。
俗话说,口碑就是民心。“制度建设越规范,越有利于开展工作,越有利于树立干部的威信,也越有利于赢得群众的信任。”钱建康有感而发。
板凳温情,干部上门解难
钱建康有句话:“农村工作,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关键是和村民融到一起。”
跟着钱建康走在谢家路村里,一路上,村民们都亲切地喊他“老钱”,就像家人一般。
80岁的村民沈小和突发高烧,卧床不起。是钱建康,及时请来社区医生,上门为老沈挂盐水,还悉心照料。农忙时节,村民单杏冬不小心摔坏了腰椎,她的丈夫双手残疾,婆婆也瘫痪在床,一家人欲哭无泪。又是钱建康,召集村干部帮她收割好家里的两亩油菜,还特意让女党员上门护理……别人不愿碰、不敢管、不知道怎么办的事,钱建康领着村干部总是首先站出来。村民们说:“老钱带的队伍靠得住!”
与村民感情好了,许多棘手的事情也好办了。
村里土地征迁,沈小和的房子一直拆不动。钱建康上门做工作,老人一看是他,连忙说:“就冲你照料我的那份恩情,这回征迁我按政策办。”11月6日,村民老段回家途中遇车祸离世,有人劝其家人“闹一闹”。村主任陈新尧及时上门慰问,对老段家人说:“你的事就是村里的事。设灵堂由村里协助解决,桌椅板凳用电我们都会提供。”家属们被感动了,当即决定“一切听村里的”。
在谢家路村,哪家亲人离去,村干部都会上门慰问;哪家有人生病住院,村干部都会拎着水果、鲜花看望。如今,就连村里的外来住户都知道“有困难找村干部”。对谢家路村党委来说,辖区居民都是自己的家人,没有先来后到之分。
- 宁波各县区对口帮扶余姚受灾乡镇 一对一救急变结亲
-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重访余姚泗门镇 小镇的新节奏
- 余姚市政府门口违章停了一溜车多是领导的
- 母鸡、稻谷啥都偷 余姚云山前村此类案件连发
- 余姚一袭医者被拘留并登报向被打医生道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