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博库·全民阅读周刊2013图书势力榜暨颁奖盛典”拉开帷幕,如今,对2013年热门好书的全民海选正在火热进行,在网友热闹荐书的同时,记者走进了一家位于乐清大荆镇的新华书店。
在远离大都市的普通小镇,一家小小的新华书店有着怎样的样态?它的老板、店员、读者,如何看待阅读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转过扶梯,走上二楼,恍惚间一愣。
300平方米的空间,从3岁到90岁全年龄段通吃的各类图书,立满着漂亮木纹的黑色实木书架……眼前的书店内景,让人顿时产生置身于杭州市区新华书店的错觉。
只有窗外潮起潮落的嘈杂声浪,如同一个提醒——这里是大荆镇,温州乐清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
大荆新华书店的女店主名叫潘烨,正是儿子的一句“妈妈,我们家什么时候能开一家书店呀?”让仅有小学学历的潘烨下定决心——报名加盟新华书店的“农村小连锁”,让新华书店的金字招牌,挂起在这个有15万人口的中心集镇的心脏地段。
“办了书店之后,和乐清新华书店的这些文化人打交道多了,我感觉自己也变得文绉绉了。前一阵,还有人说我有书卷气。”潘烨露齿大笑,“我听过人家对我说各种恭维话,这么夸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将近3年时间,这家新华书店将书香辐射到大荆和周边五六个乡镇,像灯塔一样。
根据来自浙江省新华书店的数据,浙江一些山区小县的新华书店,一年的图书零售额达到500万元。这个销售量,超过一些省份一个地级市的新华书店。“书香浙江”的基础,是在大城市以外的这些县城、乡镇奠定的。
耀眼数据的背后,是省新华书店坚持了好几年的“农村小连锁”书店模式。
长久以来,由于一个两难的困扰,书店迟迟无法在乡间那片“广阔天地”遍地发芽——由国有的新华书店直接在农村乡镇里开设网点,成本太高,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个问题;而让当地个人经营书店,由于预期利润不高,几乎无人敢于尝试。
2004年,嘉兴市新华书店率先提出“让当地经营户加盟连锁店”的想法。图书变现能力很差,开书店最大的风险就是库存。要让经营户产生积极性,首先就要帮助他们降低风险。他们的点子是——新华书店提供图书,以卖掉多少、而非进货多少作为结算。
这个想法,很快引起了省新华书店和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重视。从2009年起,博库书城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全面推广“农村小连锁”,到今年10月底,已经达到了311家,今年营业额累积达到了7500万。在浙江省“政府主导、企业推动、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中,“小连锁”是一抹很有浙江腔调的亮色。
尽管绝大多数“小连锁”的店面远不如城市购书中心、图书大卖场宽敞,但他们可调用的资源,远远非一般私人书店可以比拟。他们坐拥省新华书店系统60万种图书资源,统一使用新华书店店标,统一网络信息平台,统一采购、配送、退货、结算等业务模式。
与城里的新华书店相比,“小连锁”还有草根性,经营方式不拘一格。可以自己取店名,可以兼营百货、文具,适应农民的消费习惯。
据悉,“小连锁”书店多数能盈利。乐清市新华书店经理李旭曙透露,在乐清的4家“小连锁”里,三家都在赚钱。唯一亏损的大荆店,与潘烨的不惜工本有关——面积大,店员多,高标准的装修花了50万,遇到困难读者,经常半卖半送,甚至直接捐书。
李旭曙的一个表述引起记者的注意——乐清“小连锁”店主的家庭,全部都有经商或投资背景。
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然后在国有文化企业的帮助下,找到最合理的机制,投资、反哺文化事业。这一模式,在传统的“坚守”、“感动”的语境以外,有了另一层内涵,具有十足的浙江色彩。
围绕着书店与阅读,记者倾听着来往于书店的人讲述的故事,也由此观察着这座小镇的文化生态。
或许,我们能从这样的书店生态、书店人的故事中,觅到一些涌动,一些渴求,一些抚慰和希望。
潘烨虽然还没从书店挣到钱,但她觉得自己“很有作为”——
开家书店,做些善良的事,是有意思的
第一眼看到潘烨时,乐清市新华书店经理李旭曙曾对她说,“你看上去不像是一个开书店的。”
一袭高档绒毛领呢大衣,紧身连衣短裙配黑丝袜;高跟鞋的鞋跟镀成了惹眼的金色,造型拉风;妆容精致,眉毛与眼线画得一丝不苟……潘烨站在跟前,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位典型的温州乡镇企业老板娘。
的确如此,潘烨与朋友合开一家公司,是名符其实的老板娘。
只是,这家“新华书店大荆店”,才被她认为是她真正的“作为”。
Ⅰ
爱“折腾”的女人
出生在大荆镇南阁村的潘烨,总是被人叫成“潘艳”。这个男性化的名字,是父亲给她取的。
“我的父亲,观念上非常重男轻女,认为女孩子总是要嫁出去的,相夫教子、洗碗做饭就是人生的出路,不必读什么书,识字就够了。”
小学毕业后,潘烨初中才上了一年,父亲就让她中断学业,回家。“我们家里是办厂的,父亲想让我学点技术,以后可以帮忙运营厂子。可是,我不爱好这些。”潘烨苦苦哀求,但父亲就是不听,“他心意已决,怎么都说不通。因此,从小我对他的看法很大。”
在家待了三年,潘烨终于无法忍受这种一眼望得见终点的单调人生。“不行,我得出去,自己的人生路,我自己走。”
16岁的一天,潘烨离家出走。到乐清的一家酒店应聘服务员时,老板很吃惊:“你这么小就出来打工了?”她从服务员,到吧台收银,17岁就当上酒店经理,又在管理层节节高升。
结婚后,潘烨跟着在大荆工作的丈夫回到大荆镇。喜欢孩子的她,在大荆和虹桥办起了三个幼儿园。然而,婆婆在电视上看到孩子走失、意外受伤甚至死亡,天天担惊受怕,便劝她把幼儿园关掉算了。她照办了。
幼儿园不办了,那么,办什么好呢?她曾经发誓,自己的人生要有所作为,但是该如何作为呢?
Ⅱ
儿子一句话
“我的大儿子非常痴迷看书,在家里,一空下来就是坐着看书。因此,逛新华书店,也成为他和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只是,最近的上点规模的新华书店,是在虹桥镇,要再大一点的,就要去乐清市区了。从大荆去虹桥,坐公交车得40多分钟,而到乐清得一个小时。
偏偏大儿子晕车,特别怕坐车,每次从车上下来都是无精打采,甚至还得吐好几次。去一趟新华书店回来,整个人就像霜打过的茄子一般。其实,潘烨同样也会晕车,母子俩都留下了一些不美好的回忆。
“有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什么时候我们家也能开新华书店呀?这样我们就不用坐那么远的汽车了!”儿子的这句话,让潘烨感觉浑身一激灵。
“在乐清,大荆距离市区比较远。在这一带,不仅是大荆,周边几个乡镇,都没有像样的书店。我们这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几乎没法看到、买到各种各样的好书。”潘烨越想越兴奋,“开书店,不就是我追求的人生作为吗?”
Ⅲ
镇中心的书店
这个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完全赞同。恰好,夫妻俩看到了乐清市新华书店“农村书店小连锁”的广告。于是,丈夫就去了趟市新华书店,找到了李旭曙,表达了想在大荆开书店的想法。
潘烨夫妻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大荆最热闹、租金最贵的地段。李旭曙也多次赶到大荆,与潘烨一同选址。
“选址就花了一个多月,很头疼,租金太高。”挑来选去,在荆山南路小百货市场对面,二楼,潘烨找到了一家经营不善的服装折扣店。当时老板准备转让店铺,可是合同还有几个月。潘烨很干脆,马上补偿对方,以16万的年租金,接手过来。
16万元,在一楼只能租一间店铺,而这家300平方米的店,面积相当于一楼的三四间。然而,即使有如此的优惠,这样的租金,对于书店还是过于沉重了。李旭曙告诉记者,乐清“小连锁”的另外三家书店,年租金均不过五六万而已。
开一家注定不可能赚大钱的店,潘烨却“出手阔绰”。她订做了全新的实木书架。店里的员工,多达5位。
2011年元旦,新华书店大荆店正式开张。
开书店的背后,还是有经济实力的。潘烨透露,他丈夫种植石斛多年,经营规模很大,生意已经做到四川去了,而她自己也与人合开了一家公司。
Ⅳ
连着亏损3年
在乐清的“小连锁”里,大荆店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却是唯一亏损的。
“第一年亏了20多万,第二年又贴了10多万进去。今年还没统计出来,不过想要持平,不太可能。”潘烨说。
连年亏钱,潘烨的家人倒没有反对她开书店,只是奇怪,她在经营书店时怎么会完全忘记了一个生意人的精明?
“有住得比较远的顾客会给我寄条子,写到自己想买什么书。我就找大巴车托运,运两本书给司机10块钱。其实,一本书的毛利才4块钱。员工不理解,说我们为啥做赔钱生意?”这种事,她做得太多了。
在乡亲们的眼里,潘烨是个善良的女人,经常给周边地区的贫困孩子捐钱捐物。“一次,儿子的同学出车祸,家里又特别困难,儿子说我们捐点钱吧!我就拿出了一万元。”
到后来,她到周边的乡镇的中小学,请老师报出贫困生的名单。一个学校100多个,一共500多个。她给这些家贫的孩子送书、送书包、送文具,每一份的文具里夹着几百块的红包。
因为这些事,乡亲时常惊讶地问她:“原来开书店也能赚钱呀?”
显然,他们不知道,这些钱,并非来自书店的盈利。
Ⅴ
孩子与老人的家园
“一开始,我找来家族里的亲戚当书店的店员,但很难管,经常不听话,后来就换了。”后来,她通过微博、微信,公开招聘。“不少本地的年轻人来应聘,招来的第一批小姑娘,工作蛮认真的。”可惜的是,她们后来考上了公务员,辞职走了。
这家店的主要读者是中小学生,偶尔也会有老年人的身影。“刚开张时,店里放了一张桌子,还有六七把椅子,大家可以围坐着休息、看书。”潘烨回忆道,“不过后来,在满座的时候,不时有老人为了抢位子,在店里吵起架来。”不得已,她只好把桌椅都给撤了。
“每次想起这件事,我就觉得真的很可惜。”潘烨说,“如果条件合适的话,我想把桌椅恢复起来,开辟出一块小小的休息区。”
近两年,小镇上的人说起潘烨,总会跟上一句:“新华书店开得不错,这是好事啊!我们小孩看书方便多了……”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比一单生意赚了10万还要开心。”潘烨笑了。
大荆距离市区比较远。在这一带,不仅是大荆,周边几个乡镇,都没有像样的书店。我们这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几乎没法看到、买到各种各样的好书。
小镇里生意最好的是餐饮店、服装店和足浴店,不过也有这样的场景——
小女生将课余时间都交给了书店
一个浙江发达地区的乡镇,一个平凡的小镇。当正规新华书店落地生根,并且在将近3年时间里,持续辐射与发酵,周围那些为书香所吸引的人们,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在大荆新华书店里,记者守候了两天,找到愿意说说的三名读者——他们在讲自己与这家书店的故事,同时,也是在讲述急速城市化漩涡中的浙江乡镇,阅读所扮演的角色。
余灵丽职业:小学女生
每天晚饭后在书店泡两个小时
12岁小女孩余灵丽,安静地坐在大荆新华书店中央过道的长凳上,专注地低头阅读着。当记者走近与她搭话,小妹妹抬起头,回答问题从容、淡定。
“我在大荆一小读六年级,成绩还好吧,在班里中等偏上。”余灵丽的爸爸在当地的卫生站上班,而妈妈在雁荡宾馆工作。对于她来说,每天4点半放学,5点吃晚饭,到6点半,作业也该做完了,她便会一个人走5分钟到家门口的这家书店,让自己潜到书海里去,一直到8点打烊时间。
此时,余灵丽手上捧着的,是一本畅销玄幻小说《斗破苍穹》。向记者展示封面时,余灵丽的脸上,有些细微的不自然。这显然不符合成人世界对她这样的年龄与性别角色的设定。
“其实,我在这里买的最多的就是作文书。还有,我特别爱看杨红樱的书,像《淘气包马小跳》啊、《女生日记》啊、《男生日记》啊,我全看过。”
她喜爱的书籍还有“世界名著”。不过当记者询问她是哪些书,她抬头想了半天,只想出来鲁迅的一篇《药》,还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
在班里,余灵丽是头号“书虫”——她是班级学习委员,还是班里的图书管理记录员,负责收集全班同学想要借什么书,然后向学校图书馆去借,一周借一次。
“我们规定,每次每人可以借一本,可是有的同学连一本都不想借,他们就把自己的名额让给我,让我随便填自己想看的书。”如果你看到余灵丽捧着几本书回到教室,里面的漫画书都是同学要借的,而小说、散文,则多数是她的菜。
双休日,班里的女同学会结伴去虹桥、乐清逛,吃饭,买各种小饰品。少数一两个男生会不听老师的劝告,钻进网吧。余灵丽从不参与这些活动,阅读,就是她最大的业余生活节目。
“我家里没有电脑,所以没法上网。每天晚上6点到6点半,我会看半个小时的电视,一般都是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余灵丽说。
这些,就是一个小镇小学女生的精神生活。
叶晓斌职业:乡镇白领
他从阅读中找到了拒绝的勇气
一本讲述李嘉诚生意哲学与做人技巧的《经商先从做人开始》,被站在书架旁的叶晓斌,在手里捧了很久。
这位25岁的小伙子,戴着一副旧款的眼镜,穿着皮夹克、单肩公文包,微胖、憨厚。每当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他都要认真地“长考”一番,然后用略有些重复的语言,进行表述。不过,他嘴里的每个字,都透着淳朴与坦诚。
“我在虹桥镇的一家经营库存管理的公司工作,开车过来半个小时;我家住大荆镇,走过来10多分钟;老家也不远,在北垟村,离这里20分钟车程。”显然,他属于的群体是——乡镇白领。
与自己的职业相符,叶晓斌一直在财经类、管理类书籍的专柜徘徊,这在店里,只是一个小类而已。
“上中学时,我们班主任第一次给我看《读者》,我就喜欢上了阅读。”叶晓斌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太一样,“我坚持看书、看报纸,每年都自费订《温州都市报》。”
在叶晓斌的生活圈子里,同学、同事、亲友,打牌、搓麻将、去农家乐吃饭,隔一两周去爬一趟山,是惯常的生活方式。阅读,徜徉在书店中,并不在此列。
这个腼腆、拘谨的男生,从一本名为《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的书中,获得了不少东西。
“有个朋友,经常向我借钱,拿去打麻将。赢了,他会很快还我钱,输了,就要等到发工资再还。我心里不舒服,不过抹不开面子,还是会借给他。”从这本书中,叶晓斌知道了“面子”这个东西是会害人的。于是,当朋友再一次向他开口时,他说:“如果你交房租钱不够,我肯定借给你。你现在需要钱拿去打牌,可是我自己也很不够用,要不我想办法从别的地方去借借看吧!”
他终于鼓足勇气说出了这句话。那个朋友,从此再也没有向他借过钱。不过重要的是,他俩的关系,并未受到此事的影响。
“遇到事,我长期选择妥协,内心很纠结。从那次以后,我可以勇敢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而后果并不像我原先想象的那么可怕。”
生存在乡镇这样“原生态”的人际环境中,对于内向的叶晓斌而言是一种痛苦。不过,因为阅读,他感到自己的生活空间变大了。
缪帆职业:化妆品店店员
她有个书虫弟弟,超有想象力
一身黄色毛衣的缪帆,与同在隔壁化妆品卖场上班的小姐妹结伴而来。
“我弟弟特别爱看书。他比我小7岁,正在上初二,他来这家书店比我多得多。平时吃完晚饭,到书店里,从5点半看到8点。周末更厉害,从早上8点待到晚上8点,从开门到打烊,时间和营业员一样长。”一开口,缪帆讲的就是她弟弟。她透露,每次带弟弟来,买的各种书起码五六十元,多的要花一两百。
除了考试需要的教辅书,她弟弟更痴迷于课外书。“比方说,侦探推理悬疑类的,讲外星人、讲麦田怪圈的书,《世界未解之谜》系列四五本,他全买了。最近,他又在看武侠、玄幻小说。”缪帆告诉记者,弟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语文老师在课上提的问题,经常就他一个能答出来的人。
缪帆与小姐妹看书时都有个“爱剧透”的习惯,看到一半,如果时间不够,就会直接翻到最后看大结局。不过,当她问弟弟,某本小说最后谁是凶手时,弟弟反倒不愿说,“你自己去看吧”。
因为家里的书太多,书架上已经放不下,书在床上枕头旁叠得老高了。
尽管有一对爱书的儿女,这家的父母看书并不多。“我爸妈是开宾馆的,不会用电脑。我爸会看报纸,但不看书,妈妈一般就看看菜谱。”
“我舅舅在镇上开移门店,他的爱好和我弟特像,都喜欢探究各种百科知识。他虽然有电脑,也就上QQ和人谈生意,或者玩玩QQ游戏。弟弟看完的书,他经常拿去,店里没生意时,他就坐着看书。”在缪帆的家庭生活中,舅舅与弟弟的热闹讨论,正是一大精彩节目。
- 男子连续五天进书店偷书 说是为了考公务员
- 民营书店变身"文化管家" ——枫林晚一场温暖的遇见
- 租金压垮舟山民营书店 多业并举能否成为出路?
- 记者“七一”新华书店走访 红色图书受追捧
- 杭州新开了一家小书店 只开两周只卖“木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