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萧山12月5日讯(记者 戚珊珊)昨天,高尔华去了一趟萧山所前镇缪家村,指导门牌该怎么编制。不久前,这儿的年轻人向村里反映,因为没有门牌,淘宝上买的东西都收不到。
高尔华是萧山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从19岁进入地名办的这15年来,他踏遍了萧山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走遍了萧山的大街小巷、里里弄弄,被人称为“萧山活地图”。最近,他又被推荐为省民政厅“服务标兵”。
他让路牌、门牌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以前靠书信来往的时候,你想想门牌有多重要,后来电话普及了,作用就不明显了,现在淘宝购物那么多,门牌的作用又被重视了。”高尔华说。
地名工作看似简单,很多人以为无非是“取取名字、编编号子、树树牌子”而已,其实要干好地名工作并不容易。地名工作者需要具备历史、地理、文化、语言、测绘、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熟悉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等。
萧山恒隆广场,是哪怕工作日也人气极旺的商业综合体。而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地方还叫做畈里张村。类似的城市化进程的例子,如今已经数不胜数了。
曾几何时,萧山城区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条马路,半个小时就能走完一圈,也鲜有小区楼盘。随着萧山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城区路牌、门牌等地名标志“缺、少、乱”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出行问路寻址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为解决这个问题,2005年夏天,高尔华和同事顶着烈日,身背水瓶,骑着电瓶车,走街串巷,深入城区的各个角落,花了近半年时间,终于摸清了城区路牌、门牌的基本情况。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高尔华感到城区地名标志的确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虽然这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但他很快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
接着,他开始拿着图纸,一个社区一个社区、一条路一条路地跑,听听居民的想法,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力求路牌设置、门牌编制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高尔华和同事共清理、设置门牌路牌6万多块,实现了条条道路有路牌、座座门楼有门牌。
为确保整治效果,高尔华还制定了地名标志长效管理制度,建立了全区电子门牌档案,对门牌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每年至少检查一遍,随时进行查漏补缺,有效解决了“邮政投递难、消防灭火难、公安治保难、医疗急救难、走亲访友难”等难题。
一部地名志体现城市发展的脚步
走在大街上,你常会看到各种楼盘的五花八门的名字,事实上这些楼盘的命名,在开工前就要向地名办递交申报表格。
“路名申报也差不多,由乡镇、开发区先制定地名方案,报送给我们审核,我们会看有没有重名的,提出修改意见进行协调,定下来以后如果是重要道路就进行公示,然后再报杭州市和萧山区政府审批。”高尔华说。
高尔华说,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新命名的道路会尊重当地人的叫法,一般只要符合规范的都会批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喜欢顺口的、有好寓味的名字,但有时候也会众口难调。
在具体操作中,路名由通名和专名组成,比如“风情大道”,“风情”是通名,“大道”是专名。而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可以叫做“大道”,只有长10公里以上、宽60米以上才行。而通名则可以依据附近的名胜古迹、花卉苗木、历史文化等来取。
高尔华说,更名的比较少,除非是两条路重名了或者道路发生了变更。2001年,萧山撤市设区,原先的环城东路、环城西路与杭州市区的道路重名,因此改为了萧然东路、萧然西路。“因为萧山这个名字的由来是萧然山这座山而来,而环城东路这些路原本是护城墙,所以重名的时候就用了萧然,群众也都很理解。”高尔华说。
最近,高尔华正在编纂新版《萧山区地名志》,这部地名志字数达150万字、配图400多张、附地图近100张,全由他一手策划、修改、审核、统稿,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
高尔华说,一部地名志,能看出城市发展的脚步。一年中新命名的道路有多少条,正是城市扩张的直观体现。萧山在2007年达到了自1980年启动地名工作以来的最高峰值,当年共办理地名命名和更名近230条。
在萧山东南面的绍兴市,有一种说法是“绍兴的每一块青石板下都有文化”,而地名何尝不是如此。
今年4月,高尔华出版了《萧山地名文化系列地图》。里面有8张小地图,每张都有主题,分别是政区、山水、交通、古迹、城区、围垦、景观、湘湖。而且,每张地图上都有明代、民国、上世纪80年代、2012年等各个时期的地图,并配上相关史料。
“很多人都不知道地名工作,我们想通过文化来宣传推广,能让更多人知道。”高尔华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