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 富阳古称富春,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全境,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城市,素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之美誉。2010年6月,富阳依托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开展具有富阳特色的“富春山居”新农村精品工程建设。
截至2012年底,富阳共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39个、省待整治村和重点整治村276个(原自然村611个),开展了32个中心村培育建设,完成了20个精品村、2个风情小镇创建和37个三江两岸沿线美丽乡村一般村建设,新启动建设45个美丽乡村提升村、8个历史文化村和1个风情小镇,实现了“百千”工程村庄重点整治全覆盖。
近日,记者走访了富阳洞桥镇,这里有明清年代的古村落,也有用农作物种出来的一幅幅美丽画卷,还有丰富村民生活的文化公园、休闲广场……
老房子成了美丽乡村的亮点
洞桥镇文村村有一山,形似毛笔,因而得名文笔峰。在文笔峰的一侧,有一口终年不会干涸的小泉,形似古时的砚台。据文村一家谱中记载,因村内有笔有砚,故得名“文村”。
如今的文村,最出名的便是河山溪畔的古民居群。40余幢老房子,集中建造于明清及民国三个时期,有五进五出的豪门大宅,也有宜室宜家的温馨小屋,高低错落。
30年前,村里先富起来的村民拆老房建新房。“以前村里有五六个中厅,现在拆得只剩下一个了。”文村村党总支书记黄健军在无奈痛惜后,开始积极保护现存的老房。
“这十几年都没拆过老房子了,宅基地都给村民另外批了。”黄健军说。他发动全村搜罗家谱,找到了近百年历史的村落布局图,按图纸规划,村里已启动古民居修复工程。
今年,文村还将全面整修古民居群内的水泥路,将其还原成青石板路。清理太平塘,翻修村里的水利系统将是今年的工作重点。除此之外,疏浚河山溪、修建文化长廊、古民居复旧工作都将陆续开展。
为了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村里正在迁出村民,移居到新农居点。黄健军说,文村的新农居将与古村落风格统一,展现出两个时期的文村村景。“让新村与古居能够相互映衬,成为文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靓丽风景。”
农作物种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来到洞桥镇贤德村,就不得不提色块农业,村民用水稻种出来的《富春山居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施肩吾的故里,也是每年“大地书画艺术”的重要举办基地。
今年,贤德村从外地采集到紫色和黄色两种水稻种子,再搭配本地农户的绿色杂交水稻,在贤德兰青畈和石羊杨家畈两个色块农业创作基地,精心制作了两幅水稻色块画图。一幅是黄公望无用师卷,另一幅则是农民挥汗种稻的劳作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幅总面积达100亩左右,请来专业测绘人员利用GPS定位仪进行了一个星期的测点放样,两幅画图的绘测点多达1250多个。
除了水稻,村民们还用小麦和油菜花“书写”了“洞桥”、“富裕阳光”等字,甚至还用农作物绘制出了中国地图。贤德村还在附近山上搭建了观景台,发展旅游经济,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许多。据了解,今年前来观赏的游客就有4万多人。
而明年的图案已经种下,大家可以期待一下明年会有怎样的惊喜。
让文化渗透进村民生活
“入场!”随着司仪洪亮的声音,8位九旬寿星老人由孙辈搀扶上台,待老人落座后,20余名小朋友深情献唱。接着,村干部为老人们送上寿礼,儿子、儿媳分别敬茶、敬粥。当司仪高喊“拜!”晚辈们便齐刷刷向老人行叩拜大礼……这是前阵子在洞桥村休闲文化广场上,举行的一次传统孝道文化活动。
洞桥村今年相继建成了金银山文化公园、休闲文化广场、大礼堂等3处大型村民活动场所。休闲文化广场上的大型电子屏幕每晚放映露天电影,村里还组建了梅花锣鼓队、鼓乐队、排舞队、太极拳队。在村委大楼前,一座高达3.5米的“富春山居·精神家园”宣传廊,被分成“乡风文明荣辱榜”、“寿星榜”、“莘莘学子榜”、“文化队伍榜”等15个榜单。特别是好人好事在“乡风文明荣辱榜”的红榜上表彰,违法违纪人员在“乡风文明荣辱榜”的白榜上公布,一季一换,村民们称赞:“这是活生生的道德讲堂。”
在村民们眼中,洞桥村是一年一个变化,越变越美了。“以前一发大水,这里到处是垃圾和沙土。现在堤坝建好了,大家都来这里跳舞、打太极,挺不错的。”村民于福娟说。
特色高效农业带动农户增收
在查口村,养殖户胡士宏承包了1000多亩的山地,他种植了铁皮石斛和香榧,同时还养了几百头猪,近几年的效益都不错。
胡士宏说,铁皮石斛很娇贵,不仅对气候、水质等有特定要求,而且容易发病,成活率较低。现在正在试验铁皮石斛附在阴湿的树干上生长,等技术成熟再让大家一起种。
近年来,洞桥镇立足自身较好的农业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培育和扶持高效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业转化,努力打好政策、科技、基地、品牌、组织五张牌,大米、蔬菜、香榧等传统产业实现了转型发展,蓝莓、铁皮石斛、九品香莲等新兴产业得到了突破发展,切实推动了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差异化、先进化、规模化发展。
2012年,全镇五大特色农产品年产值预计达2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300余万元,至2015年预计可达80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1000万元,高效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真正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为推动全镇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