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 退休了,去哪里?这可能只有将要退休的人们才会关心的。这时子女们就会说,退休了,去学舞蹈、学画画,去上老年大学。
但多数年轻人不知道的一个状态是,老年大学现在和热门的小学、民办初中一样,不是谁想进都能进的!
退班的常常是个位数
虽然在扩招,仍是杯水车薪
这段时间,正好是老年大学报名的时间,记者了解到,11、12月份的报名,主要是面向老生;老生报名结束后,如果有名额空缺,新生就可以插班就读。问题是,许多老同学,好不容易进了“大学”,就是不肯毕业,书法学完学国画,国画学完学摄影……杭州市退休干部大学一位姓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退课的人很少,基本是个位数,除非有新开班级。
那么,有多少人可以插班呢?
杭州市区的几所老年大学中,省老年大学的规模最大,有9000多名学员,这个规模“已接近饱和”;市退休干部大学,去年学员达到5000人,今年开始尝试“一校多点”模式,在江干区新设了一个教学点;市退休职工大学规模相对较小,有1900多人,明年新开6个班后,估计还可以再增加500人。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报上名,很多学校都对报名科目做了限制,每人最多只能报2门课。但用一位工作人员的话来说,这种差别,就像往大海里倒一杯水和一滴水的差别而已。
一些学校考虑扩大规模,解放路上市老年大学的新校区已经启用,今后一校两区,可以招收8000人次;市退休职工大学的新校区,去年也获批,在原来教师进修学院的位置将建造新校区,工作人员估计,建成后起码可以容纳6000~7000人。
这几所学校的规模加起来,最多也不会超过4万,而截至今年上半年,杭州市的退休职工数量,已接近44万(不包括萧山余杭)。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只有4万个的老年大学座位,不仅意味着远远不能满足退休后人们的学习需求,更多意义上表明,这是退休后人们交流平台的缺失。
家住朝晖的鲁阿姨,在市退休干部大学报了歌唱班和国画班,她告诉记者,班上还有老人是从小和山、滨江那么远的地方赶来的。“他们图的是和兴趣相同的人在一起的快乐啊。”她说。
今后的服务需提供什么
老有所乐是刚性需求
那么50后到底有何特点?今后服务产业应该如何提供适合的产品?
记者调查中发现,目前,迈入60岁行列的,是5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他们不求安耽度晚年,而是喜欢生活更加多样化,以弥补自己青年时代的缺憾。
“我们这代人,一辈子都在耕耘,一心都扑在工作上,以往的生活比较简单,单位、家庭两点一线。退休了,希望有更多的生活内容和空间。”61岁的吴根美向记者细数她的经历,18岁离开杭州,下乡到东北,快50岁才回到杭州。
“那时候想考艺术院校,但是时代没给我们这个机会。”退休之前,吴阿姨就跟女儿讲好了,回杭州,要上老年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
很多人退休后学舞蹈、学画画,不少也是抱着和她一样的想法。但是学了几年舞蹈之后,吴阿姨的想法变了。
“老年人,不是来学艺术,而是来找快乐的。”她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虽然今年才61岁,但吴阿姨也考察了很多老年公寓。“对我来说,生活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啊。”她心目中的理想养老院,不光要有所养,还要有所乐。看起来,老有所乐更是像吴阿姨这样的50后晚年生活的刚性需求。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