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2月12日电 (记者 朱国贤 何玲玲) 今年以来,浙江省委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如何在治水中更好地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建设美丽浙江?治水在推动转型升级中显示了怎样的倒逼效应?围绕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11日专访了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
记者:对照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浙江如何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前列?
夏宝龙: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浙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方向很明确,但具体的突破口在哪里呢?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今年以来,浙江发生了三件与水相关的事,即年初网上出现的“多地市民邀请环保局长游泳”的舆论事件、夏天出现的罕见大旱和因“菲特”强台风引发的洪涝灾害。我们在应对和处置好这三件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抓转型升级就要从治水抓起的战略思路:在浙江这样的江南水乡,水环境综合治理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互为表里,只有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哲学上讲纲举目张,治水就是浙江转型升级的“纲”。为此,省委、省政府作出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大决策,提出要以大禹治水的精神,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志,以砸锅卖铁的决心,举全省之力,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铁腕治水、全民治水”,大力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等“五水共治”。通过治水,治出转型升级,治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绿水青山,治服洪水之虎,治去内涝之患,让广大群众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
记者:从年初开始,浙江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出了转型升级“组合拳”,其倒逼效应怎么样?
夏宝龙:今年以来,我多次赴基层调研治水工作,深刻认识到水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低层次产业造成的工业污染,是水的最大污染源。因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实际、顺应民意,以治水为突破口,对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顽疾要害,打出了一套转型升级“组合拳”:强力推进“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1-10月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1298万平方米,“三改”12233万平方米,前三季度全省共拆出违法占地8.9万亩,腾出改造用地5.9万亩,相当于我省年土地供应量的1/2;大力实施“浙商回归工程”,扩大有效投资,1-10月全省浙商回归引进项目达1233个,省外资金累计到位1398亿元;全面实施“四换三名”(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加快培育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优质品率,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人均工业增加值,折年率)达16.36万元/人,同比增长10.2%(可比价);推动“个转企、小上规、规改股、股上市”,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1-10月全省实现“个转企”74181家,“小上规”也有望完成3500家的年度目标。
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以治水为突破口,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使得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了抓具体、具体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前三季度,我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5.1%、33.4%和23.3%,产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而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7%,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0%。
记者:您刚才主要讲了涉及工业方面的治水。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浙江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些什么考虑?
夏宝龙:我省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已有十一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有四年。顺势方能做事。取势、谋势、用势,是工作规律,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方法。广大农村是全省城市的纵深腹地、是江河之水的重要来源。全面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延伸,也是浙江治水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明确提出,奋战四五年,坚决打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力争到2018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到70%以上。我们希望借中央推进美丽中国之势、借群众对治水的关切之势,借势为力,顺势而为,通过全面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倒逼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方式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地更净、空气更清新的美丽乡村,努力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建设好“美丽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