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古鉴湖河畔又见渔舟唱晚。贺柏良摄
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 初冬的下午,寒风吹凉了晚景。绍兴八字桥社区的八字桥旁,年过七旬的老人宋裕祥正在跟对门邻居拉着家常,稽山河径直流过桥边。
从大禹治水,到鲁迅笔下的乌篷船,水塑造了绍兴的历史人文,也承载着绍兴的经济发展。然而,经济发展也给绍兴的水出了难题,上世纪90年代后,绍兴的河一度污染严重,“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几乎很难见到。
如今,再看眼前这条河,水清了,不臭了,岸边又重新爬满了一种名叫木莲藤的植物。老人说,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绍兴大力治水。
这个绍兴水乡里最为生活化的一个切面,背后是绍兴把治水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突破口的决心。
“河长”领衔河道整治
古老的稽山河重现清水
以前,稽山河简直就像条臭水沟,河底满是厚厚的淤泥,各种排污管直通河道。到了夏天,河水时常发黑发黄,刺鼻难闻的臭味每天熏着河两岸的居民。
慢慢的,洗菜时的谈笑声没有了,煤炉生火做饭时的喧闹声没有了……眼睁睁看着眼前这条河就这样逐渐远离生活,河两岸的居民都很心急。
全市水体普遍污染的严峻形势,让“清水”成为绍兴治水的新坐标。由引入活水、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综合整治四大工作任务组成的“清水工程”逐渐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自2007年开始,经过努力,绍兴建成了曹娥江引水工程,清除了近450万立方米河道淤泥,完成24个老小区截污改造和8条内河排污管网铺设,治理了11.6公里河道并建设沿岸景观绿化带。
近两年,河道管理更加给力,社区、街道乃至区政府的主要领导经常现身,还加了个头衔——“河长”。河水变得干净了不少,淤泥被清理了,直排的管道也统一纳入了管网。
“有一条小河悠悠,静静流淌在我家门口,桥上挂出垂柳,河上漂来轻舟,安详和谐温柔。”这是在绍兴市北海街道西小路社区,一首写在墙上的《西小河之歌》,道出了实施“河长制”管理后的面貌变化。
【政策解读】
推行“河长制”管理,是绍兴治水网格化管理的一项举措。市区49条主要河道通过发动社区(居委会)、街道、越城区和开发区三级河长的作用,对河道不洁、护岸坍塌、涉河违章和污水直排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鉴湖边钓鱼的人又多了起来
水乡休闲游赶走排污源
鉴湖在绍兴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作为“母亲湖”,它也一度遭遇了污染问题。
家住青甸湖小区的市民朱先生说,以前鉴湖边几乎没什么钓鱼的人,因为污染重,不仅鱼少,而且也没人愿意吃湖里的鱼。
可如今,在湖边垂钓已经成为了朱先生的一个小爱好,一个小时不到,他就钓上两尾鱼。
绍兴市水利局副局长吕益民说,鉴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在整治周边整个产业链。
根据规划,这个总投资9.7亿元的绍兴水城建设工程,将通过水系整治、文化遗迹保护、景观建设等实施鉴湖水域保护,改善鉴湖周边生态环境。
未来鉴湖将形成一个既有完整传统风貌,又有现代气息的水乡人文景观复合体,打造一条具有江南风情的水乡旅游长廊。而以往那些污染来源,则将逐步被淘汰。
【政策解读】
近年来,绍兴市以清水工程为载体,以治水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的经济产业,淘汰剔除高污染的落后产业,从而真正从根源上解决污染水环境问题,以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水环境根本改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