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江北12月14日电 行走在宁波江北区,你会被农民浓厚的创富热情感染。当地农民通过抵(质)押土地承包经营权、经济合作社股权和农村住房(简称“两权一房”),盘活农民的沉睡资产。
在洪塘街道鞍山村,58岁的毛如根和雇工刚收割完180亩晚稻,他家的9万公斤稻谷加上180亩花卉苗木,今年收入可破百万元。2011年,他用自家6亩田的承包经营权和86平方米的农房做抵押,从信用社贷款28.5万元,购买各种农资设备,并从周边村流转土地,集中发展种植业。
除了在田里“掘金”,还有更多农民选择进城创业。宁波市区信用联社作为江北区农民“两权一房”抵押贷款的主要经营机构,我们在这里碰到了前来贷款的庄桥镇袁陈村村民陈春玲。
陈春玲想在宁波市中心开一家超市,铺面已经找好,她左右盘算还差几十万元装修费。“凭一套90平方米房子的‘拆迁安置房协议’(俗称‘房票’),我能从信用社抵押贷款30万元,利息比银行普通借贷还低15%。”陈春玲说。
通过“拆迁安置房协议”抵押贷款,被江北区农民称作“房票通”。江北区农办主任张云介绍,当地农村平均每年有近50万平方米的老房拆迁,农民一般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得到安置新房。为此,江北区在“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基础上,为满足拆迁过渡期农民在解决农业生产、三产经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推出“房票通”金融产品。
“以‘房票’抵押为例,房子单价按每平方米约1万元、抵押率按60%计,整个江北区每年可盘活农民30亿元沉睡资产。农户在到期后按时结清贷款,仍可分配到原先的拆迁安置房,无需担心房价方面的损失。”宁波市区信用联社副主任张军告诉记者。
如何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江北区已经给农民“两权一房”抵押贷款上了几道“保险”:村里主要干部先帮助守第一道关,农民拿着贷款去干什么,项目是不是正当,先看村里一颗章。区财政还安排了300万元风险基金,金融机构按1比6的比例投入,风险基金总计达2100万元,托底保障贷款风险。
【链接】截至目前,江北区农民通过“两权一房”抵(质)押,获得贷款3.3亿元,有2582户农民在创业路上得到资金支持。试行4年内,上述项目无一例不良贷款。金融创新助推农民创富。江北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已经连续6年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2.2万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