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6日讯 从杨国强上班的工厂到住处,距离500多米,会经过一个热闹的集市。傍晚5点,50岁的老杨走在前头,我和他老婆跟在后面。
小吃店伙计、杂货摊老板娘、卖菜大爷,老杨笑嘻嘻的,见到每个人都热情招呼,露出一口不太整齐的牙齿。
在嘉兴南湖区凤桥镇庄史村,只要提起老杨,几乎没人不认识。老婆李长术说这些,言语里透着自豪。
在嘉兴生活20年,话语间已有明显的拖着长尾音的嘉兴腔。最明显的变化是,一家人都不怎么吃辣了,和嘉兴人一样,口味清淡。
买了房入了党,孩子们早学会嘉兴话,现在,一家人对巴山蜀水的思念已渐渐淡去。老杨已把嘉兴,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30年前随着民工大潮外出闯世界,“候鸟”飞到嘉兴落了根
杨国强的老家,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协和乡的一个偏远山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崎岖山路。
“到了成都还得坐5小时大巴,再坐2小时公交,再走一段山路,才能到家。”老杨说,回家的路折腾啊。
老杨排行老幺,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20岁那年,父母终于同意他出去打工。对此,老杨期待了很久。“山里太苦了,出去能挣钱还见世面,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
那是1983年。杨国强揣着20元路费,去了贵州,帮别人编竹席。觉得没出路,一年后,他又去了云南,在砖瓦厂干活。后来,他像候鸟一样,去了很多地方,可每个地方都待不长久。
无论你多么努力,别人老把你当外乡人。老杨说。
1993年,而立之年的杨国强厌倦了四处漂泊的生活。有个老乡跟他说,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很多打工的都成了老板。于是,他来到嘉兴。20年过去,他还在嘉兴,并成家立业。
“终于不用做那只飞来飞去的小小鸟了。”老杨说。
【民工潮】
1978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乡镇和城市谋生。198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进入集镇落户的通知》,允许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有固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在自理口粮的情况下迁入城镇落户。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沿海地区开放,大量农民工涌向沿海大城市,形成波澜壮阔的民工潮。
没钱办暂住证,整天东躲西藏像做贼
到嘉兴后,杨国强发现这里到处都是小作坊、小工厂,到处都贴着招人广告。
“我不怕累不怕苦,什么活都能干。”可他一次次上门求职,总被拒之门外,“他们喜欢招本地人,光听我的口音,就直接摇手拒绝了。”
杨国强只能去建筑工地当小工,一天十几块钱,仅够吃饱肚子。他身体瘦弱、力气小,包工头很不满意。
后来,在老乡帮助下,在一家天线厂,去了两次,老板才勉强同意,“试试看吧。”
1995年的一天,镇里干部来通知,“外地人去派出所办暂住证。”办证要40多块钱。那时候,老婆也跟着来嘉兴打工,两个人办证就要80多元,而他一个月工资才300元。
杨国强心疼钱,拖着不去办证。可是,到处都是查暂住证的。晚上觉都睡不好,就怕听到敲门声。
“我们有工作,有住处,还好点。有些老乡,没钱没工作,整天东躲东藏,跟做贼一样。”老杨说。
后来实在不方便,他咬咬牙,办出了那个“红本本”。“整天都贴身带着,那是我最珍贵的东西。”老杨说,那段时间,他生怕被当作盲流抓走。
“那时候,哪家丢了东西,哪里有人闹事,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外地人干的。”1995年前后,因为怀里那个“红本本”暂住证,老杨一直闷闷不乐。
【暂住证】
1984年,深圳率全国之先实行暂住证制度,目的是加强对近千万外来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次年7月,公安部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5年,浙江也开始实行《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在浙江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得办理暂住证。
在实施暂住证制度过程中,国内部分地区出现了违规收费和粗暴野蛮查证的现象,暂住证制度存废问题曾引发多次争论。
红本换绿本成为“嘉兴新居民”,一字之差背后是身份的改变
在逼仄的工厂车间敲敲打打,转眼又是五年。
仍是那家厂,只不过从以前十几人的小作坊变成了控股集团,员工4000多人。杨国强成了箱包车间的打样师傅,还带了几个徒弟。
2008年年初,镇上干部来厂里做宣传,“暂住证要换成居住证了。”
不就是换个证嘛,有啥区别呢?工作人员说了很多居住证的好处,杨国强将信将疑,“我在那么多地方打过工,从未听说这样的好事。”
第二天,杨国强夫妇就跑去了办了证,红本本换成了绿本本,暂住证也变成了居住证。
那一年,女儿18岁,儿子10岁。此前,两个孩子在镇上公办学校读书,一学期600元借读费。他不舍得让孩子去民工子弟学校,怕教学质量不好,耽误孩子。
一个月工资700元,虽然能够省出这笔钱,但贴着民工子弟的标签,孩子在学校也不开心。
有了居住证,孩子们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公办学校读书,再不用低声下气地求人了。
而杨国强夫妇,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看病能报销,退休能拿养老金,现在我们也有了。”杨国强说,有了居住证,单位帮交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保,每月工资缴扣175元,和厂里的本地居民享受一样待遇。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了。
【居住证】
2007年9月25日,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正式挂牌,成为全国首家地市级流动人口常设服务管理机构。
2007年11月20日,嘉兴平湖新埭镇新居民事务所内,发出浙江省第一张“居住证”。从2008年4月1日起,嘉兴在全国率先告别“暂住证”。
2009年10月1日,《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正式施行,浙江流动人口告别长达14年的“暂住”,正式步入“居住”时代,浙江开始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
买了房还入了党,嘉兴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个家
一张居住证,让杨国强收获的不仅是实惠,还有不断向上生长的希望。居住证制度,让杨国强感觉自己已是“半个嘉兴市民”,他想在这里“生根发芽”。
一方面,他不断修炼自己,这也得益于新居民事务所组织的多个培训。初中学历的他,一口气报了三门课程。杨国强在厂里一直兢兢业业,已是数一数二的技术能手,多次被评为先进员工。
还有一件大事,老杨买房了!他花了16万元,在凤桥镇买了一套房,面积虽不大,但一家人住也十分温馨。
今年,50岁的杨国强还入了党,“我感觉自己也是嘉兴的一份子,也要为第二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这不是嘴上说说的。为啥本地邻居都这么喜欢他,爱做好事呗!每年夏天,菜场门前都有烂菜皮等垃圾发出腐臭味,清理工打扫不过来,他每天下了班就会去帮忙。
儿子杨川江今年17岁,从小在嘉兴长大,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嘉兴话。初中毕业后,参加本地中考,进了嘉兴技师学院学装潢设计。
女儿结婚生子后,辞去工作,打算开一家化妆品店。
他说,20年前,哪能想到会有今天。
“现在政策好、机遇也好,希望小辈们更有出息,真正闯出点名堂来。”对于未来,杨国强一脸期待。
【嘉兴探索】
实行居住证制度改革,嘉兴作为浙江试点,走在了全省之先。嘉兴这场改革的核心,是让更多的新居民,平等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2012年11月,嘉兴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新居民积分制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正式启动实施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工作,即围绕新居民的素质、能力、贡献等,设定相应标准进行评分,按照积分排序享受公共服务。
- 嘉兴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设发展院为人才保留事业身份
- 亲子鉴定居然也摆乌龙 "儿子不是你的"说得太草率
- 嘉兴南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到村头
- 嘉兴高速两车追尾 一名司机被卡驾驶室身亡(图)
- 嘉兴建立市县两级扁平化、一体化的新型审批制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