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2日讯 这几天,杭州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是饮用水的质量。
但是昨天,在由省科协、浙报集团主办,浙江日报、省科技馆和果壳网承办的“科学+”年终特别讲座上,“被加工的空气:雾霾防护指南”主讲人、理论物理学硕士张旭告诉大家——
根据医学界首要科学刊物《柳叶刀》2013年的论文披露,近些年空气污染对人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了水污染的危害。
喝一个固定牌子的桶装水、在家装一套净化水设备,我们基本能保证饮用水的安全。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控制空气,没有办法抑制呼吸。
所以在雾霾时不时袭击的时候,老百姓很有必要首先把自己弄成半个环境专家。
我们必须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目前的状态是怎么样?我们从中可以做些什么?
1952年伦敦雾霾
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雾霾的影响
雾霾灾难最严重的是1952年的12月的伦敦。当时有四天时间,伦敦上空被雾霾笼罩,经过现代理论推算当时PM2.5浓度数值(微克/立方米)大约在2500到3000左右。
“主要的原因是伦敦发生了冬季逆温现象,就是空气整体不流动,空气像盖被子一样,冷空气在下面,被上层的暖空气压住。散发的污染物散发不出来,就一直徘徊在伦敦上空。那四天里面直接死亡了4000人,后来那两个月里面又因此死亡了8000人。”
这么耸人听闻的一个环境污染致死事件,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雾霾有这么大的影响。
PM2.5浓度每上升10微克
人类的相对死亡风险就上升4%
张旭介绍一项导致美国PM2.5立法的科学研究:在1982年,美国加州科学家C.A. Pope招募120万参与者进行PM2.5相关的研究。这项目研究从1982年持续到1998年,长达16年,成果在2002年发表在医学界影响因子极高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他们得出了这样一组比对数据——
PM2.5浓度每上升10微克,人类的相对死亡风险就上升4%,肺癌引起的死亡风险就上升了8%,心血管疾病引起的死亡风险上升了6%。
“给大家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据C.A. Pope的研究成果——一个健康成年人常年抽烟最后死于心血管疾病,和一个人不抽烟,但常年在约PM2.5=520微克/立方米的环境里生存的人,他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相对死亡风险是一样的。”
研究者发现,越来越多的疾病发病曲线,和PM2.5的增长曲线是有关联的,随着PM2.5的起落,疾病发病率在走同样的轨迹。
北京大学以西安为对象做研究,发现PM2.5每立米上升103微克,每持续两天,居民的超额死亡率(超过正常死亡率)就会上升2.29%。
为什么中国各地同时爆发PM2.5危机
污染物释放量太大
于今年公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0报告,中国室外空气颗粒物污染是第4位,美国是第10位。
“并且在全世界,唯独有中国,PM2.5污染是全国性的。”张旭对环境安全很担忧。
“现在普遍的全国性PM2.5污染,和自然界是没有关系。”张旭说。PM2.5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物,“据初步的估计,在中国车辆尾气总和占了PM2.5的份额是45%以上,并且实际上可能高很多。”
张旭再问大家,“你们感觉雾霾哪个季节最厉害?”
“冬天。”听众们被入冬以来雾濛濛、混沌沌的天弄得心烦。
“根据近些年来累计数据追踪监测结果,春、夏、秋季,PM2.5平均值浓度,都比冬天高。冬天之所以让人们感觉空气特别不清爽,是因为容易发生大气逆温,空气流动性变差。”
“有人认为PM2.5出来的时候关窗户就好。”张旭否定了这种方式,“PM2.5的悬浮时间是1000个小时。楼层和PM2.5关系不大,距离交通环境近,PM2.5会高一些。室内植物也对去除PM2.5基本无效。”
有一部黑色幽默电影,讲一个人一直被人拿着勺子追着打,经过漫长的时间,他就被勺子活活打死了。这部影片的名字翻译成中文——用极度低效的武器进行的慢得可怕的谋杀——PM2.5在当前情况,就像一把不停击打的勺子。
空气污染不治理,真的很要命。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