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2月30日讯(通讯员 金晓依 记者 王熙旸)今天上午10点,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国美之路·雕塑中国——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85年”系列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活动将分成85年历史文献展、“吾行吾塑”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写生作品展和中国现代雕塑教育85年研讨会四大板块,观众也能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南山路218号)看到这85年历史中,历代雕塑名家的写生作品和珍贵历史文献,展览将持续到明年1月9日。
说起雕塑,乘坐过杭州地铁的朋友一定对“武林广场站”两面墙上四幅15米长、4.54米高的铜腐蚀雕塑“阳光葵园”印象深刻,这是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的雕塑作品。外地来杭州的朋友则会与“城站”站的6个硕大的火红色的火车车轮不期而遇,作品主创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翟喜庆,镂空的车轮里面就有解放前到现在的城站面貌,金属腐蚀的浮雕仿佛黑白照片的视觉效果,传达出城站岁月变迁中厚重的历史。
杭州与雕塑的渊源颇深,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及其教育在中国未满百年,我们回溯美院雕塑系85年的历史,仿佛追寻一条与一国之艺相关的艺术学科史的生存道路,仿佛检索一份中国雕塑创作和教育的出生与成长档案。道路坎坷而漫长,档案纠结而斑驳,但我们总能在追寻中感受到一代代创建者的使命胸怀,在检索中辨明雕塑中国的成长与播扬的精神品格。于是,我们受托于那一代背负沧桑和理想的创建的先师们,受托于这样一个85年传承不息的精神谱系,将国美雕塑85回顾展览命名为“雕塑中国”。
1928年早春,随着杭州西湖孤山罗苑举行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学典礼,在路西的绿树掩映的一处平房,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现代雕塑教育的实体,从这里,走出了中国雕塑史上一大批著名的雕塑家。
首任系主任李金发,在建院的同时,创作了上海南京大戏院长12米的大型浮雕,揭开中国大型室外雕塑的新篇,李金发在也文学界声名显赫,被誉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刘开渠曾担任蔡元培先生的秘书和助手,1934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其代表作,
王静远是中国雕塑教育中最早的女教授,1940年带领考察团进入敦煌,开始了中国名窟遗存的保护与考察,并耗数十载心血写成《中国雕塑艺术史》。
这一时期雕塑系学生中也出现了很多文艺名家和艺术理论家,比如,诗人艾青、文艺理论家王朝闻、艺术理论家卢鸿基、雕塑史专家郑朝等。
在这里,仅以美院开创十年为例,我们几乎看遍中国近代雕塑名师塑人成长、自强不息的身影,读到一份中国雕塑教育事业早期的集体家书。
目前,雕塑系的教师队伍已传承到第三代,体现为形式风格的多元发展。
1985年,应届毕业同学张克端、王强、陈皖山、周雷等的毕业创作展以冷峻的艺术思考和波普倾向的追求,引起学院乃至全社会的激烈论争,极大地推进了雕塑创造的实验内涵。
1992年,曾成钢、杨奇瑞、孙振华等青年艺者共同策划“第一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当代形式语言与批判性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1993年李秀勤“视觉凹凸”系列作品个展在美院图书馆举行,揭开实验艺坛对盲童世界的真诚关怀。
2000年、2001年、2005年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以自然风光之所的公共艺术创造来演练当代雕塑的拓展。
2003年,乘美院新校园建成之机,雕塑系进行重大教学改革,运行多年的两段式教学与酝酿多年的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正式实施,创建了具象雕塑、公共空间、材料视觉、形态与观念、纤维与空间艺术五个工作室,为新时代雕塑艺术的观念变革、媒材革命、形式探索、材料实验等多方面的追求提供了结构性的保证。
2007年,杨奇瑞在学院支持下组建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学院,在更为广阔的城市化的舞台上进行公共场所的艺术化研究,并在上海世博会等重大项目中得以实践和张扬。
继2009年深、沪两地的纤维艺术展之后,2013年,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和“质物素心——施慧艺术展”同时举办。与此同时,李秀勤时隔20年后回应当年的“视觉凹凸”,举办“能量传递”个展。几个展览形成2013年杭州城市文化中一道亮目的雕塑风景。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