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2日讯
针对当前社会各领域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运作不规范、活动不持续等实际问题,奉化市坚持以青春党建为引领,充分结合青年党(团)员群体普遍应用互联网的行为特性,积极探索基于网络手段的公益项目交互平台建设,引导凝聚全市广大青年党(团)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推动各领域志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和常态化。
一、搭建“公益在线”平台,破解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问题
针对志愿者找不到需求信息,弱势群体找不到诉求渠道的现实情况,奉化市委组织部、两新工委指导开发志愿服务动态交互网站—“奉化青春党建@公益e家”,为志愿服务供求双方搭建有效的网络交互平台。一是实现集约化平台建设。按照公益项目“集中交互、统筹服务”的优化目标,在线设置公益交互平台、公益新视点、公益能量包、公益加油站、公益英雄帖等功能板块,提供公益项目发布对接、寻求资助、动态展示以及志愿者培训招募等在线服务,打造志愿服务实时交流、接办便捷的网络化平台。二是实现集群化公益快递。立足发挥非公企业青春辅导员、大学生村官、机关企事业青年党员干部熟悉基层情况、熟练网络应用的工作优势,引导在线实名注册“公益快递员”,实时收集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基层领域具体合理、便于落实的公益诉求,及时进行在线发布,努力整合社会各界青年党(团)员志愿服务力量,打造运作有序、多方参与的公益体系。三是实现集市化公益对接。借鉴社会化“公益集市”的运行模式,由“公益快递员”按既定格式在线登记基层各领域公益诉求,由志愿者或团队权衡服务能力和专长领域,在线独力或组团认领公益项目,经系统备案存档后,形成公益服务双方协议,确保基层群众公益诉求的及时接办。
二、健全“公益接力”体系,破解志愿服务运作不规范问题
针对志愿服务组织相对松散,项目运行缺乏计划性、操作性和制度性,导致志愿服务资源力量闲置或流失的问题,着力加强对志愿团队和公益项目运作的有效管理。一是加强志愿团队在线管理。通过各领域志愿组织自主申报,镇(街道、开发区)初审推荐,市委两新工委、民政局、团市委复审确认的程序,筛选一批志愿者队伍在25人以上且相对稳定、每年参与志愿服务不少于25小时且成立1年以上的志愿服务组织,按文教培训、卫生环保、法律援助、关爱老幼、助残帮困、其他服务等六个类别列入“奉化公益联盟”在线驻站团队,公开团队基本信息、服务项目、联系方式等内容。二是加强公益项目准入管理。明确要求“公益快递员”收集上传符合公益精神的合理诉求,经系统后台审核后,进行公益立项并发布。对超出公益范畴、过度无偿服务、变相无理上访等不合理诉求,不予立项发布。三是加强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对项目对接承办情况,由系统自动生成项目承办电子表单,明确发布人员、承办组织、服务事项、服务周期、备注要求等相关内容;对项目落实执行情况,按照服务周期的时间节点设置线性推进图,并开通在线项目评论区块,以图文形式展示项目进展状况;对项目评价验收情况,由公益发布者现场确认项目实施并给予客观评价,确保公益项目发布、对接、承办、完结的全程跟踪和实时反馈。
三、建立“公益绩效”机制,破解志愿服务活动不持续问题
针对志愿服务评价标准不健全、代偿机制不完善、社会价值易忽略,导致难以持续开展的问题,探索建立志愿服务团队资质认证办法,对各志愿服务团队、项目、成果进行分级认证、分层对接和分类建档,实现对服务团组服务成效的客观评价和有效保障。一是建立公益资质认证管理机制。制订志愿服务团队在线星级评定标准,将志愿服务团队规模、服务项目专业特长、公益项目承办数量、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公益快递员”评价服务、各级荣誉获得情况等六方面内容进行量化累积,由系统按1-10星自动折算并在线显示服务团队星级资质,对所有驻站团队实行资质化认证管理,并赋予高资质团队优先承接公益项目、获取社会资助的权责。二是建立志愿组织动态监控机制。在网上系统自动定星基础上,加强志愿团队资质的网下管理,对日常督查或群众举报中查实弄虚作假情形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在线警告、通报批评、降低或取消星级的处理。被降低或取消星级的团队,自降低或取消星级之日起一年内不予恢复或重新评定星级,一年后方可重新参与系统评定。三是建立志愿组织服务保障机制。结合公益在线运行效果和服务团队资质认证管理情况,于每年底开展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个人)、精品志愿服务项目、最热心公益单位的网络评选工作,对长期开展、符合民需、深受群众欢迎的公益项目和团队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奉化“青春党建@公益e家”网络交互平台开通运作以来,得到了基层各领域青年党(团)员的热烈响应,现有注册“公益快递员”389名,发布公益项目91个;注册志愿服务组织46个,承办项目72个,心梦计划、暖冬工程、网吧金盾、青蝉护翼行动等一大批优秀公益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体现了良好的运行成效。一是志愿服务在线交互、项目对接、跟踪交流、等级评价等网络化模块的开发应用,有效激发了广大青年党(团)员参与在线公益、从事志愿服务的潜在热情。二是公益项目事前审核、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等系统化制度的建立完善,有效加强了志愿团队和个体参与志愿服务的日常规范。三是公益活动自助式发布、集散式展示、开放式互助等社会化特性的不断强化,有效凝聚了“助人自助”的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