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呼吁治水。
浙江在线01月06日讯 昨天是宁波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第一天,16位委员在大会上发言,从最近的雾霾说到电子商务,从地面的文物保护延伸到地下空间,议题的内容,大都与当下社会热点相关。
不过,会场上最热的一个词,是“治水”。
2013年10月,50年一遇的台风“菲特”,浙江18县(市、区)城市被淹,上千万人受灾,其中余姚市全城70%被淹五天,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四位委员连番发言,呼吁“治水”
昨天的会场上,有四名委员都提到了“菲特”,呼吁“治水”,内容从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到内河整治,目的是让宁波人民远离水患。
“台风菲特给我市城乡带来严重内涝。分析成灾原因,既有强降雨的自然因素,也有宁波防洪排涝系统在技术、体制、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譬如城市滞蓄水能力不足;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河道回淤以及河道调蓄行洪能力有待提高;城市排水管网标准偏低,应急强排设施不够……”
致公党宁波市委会海外联谊与留学归国人员工作委员会主任史哲明昨天第六个发言,但开篇一席话,把大家的思绪又带到了菲特台风中。
他强调说,治水事关民生福祉。要让宁波人民远离水患,不仅需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化要素保障,更需要在治水工作中树立渗、蓄、滞、排相结合的系统观念,长远规划与应急治理相统筹。
委员在看材料。
水的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而之后登场的市政协委员、北仑区卫生局副局长张勤勇,继续对水问题开炮,希望将治水的领域不仅仅停留在排涝上,还延伸到宏观层面。
2013年,宁波市委就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其中水生态文明,是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而宁波市城市管理局从2014年1月开始,就启动“治水强基”重大项目3年行动计划,希望从根本上扭转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明显滞后的局面。
在会上,张勤勇委员呼吁加快宁波水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体系”。
他说,除了防洪涝的能力有待提高,宁波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果遭遇极端水文突发事件,供水安全就要面临威胁。而水的环境质量也不容乐观,平原河网区存在偷排、漏排现象,而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率仅50%。
把面子工程的钱用于内河整治
在水治理中,内河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城市内河担负着一座城市行洪排涝、调蓄补水、改善气候及优化城市景观和生态等诸多功能,内河的经络畅通与水质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居住环境和对外形象。
宁波市政协委员、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会计系主任袁葵芳的建议,是关于内河整治的,这也是连续第三位委员提出“水”问题。
他在PPT中列举了一组数据:整个城区内河实际需求10-12亿立方米,但水利部门实际提供的改善环境的水量仅为1亿立方米,而杭州每年河网水源补充水量就达到了15亿立方米。
除了内河补给来源不足,宁波还出现了很多“断头河”、“卡脖子河”,每年宁波要产生5000万吨的泥浆、渣土等,但没有合适的消纳场地,建筑单位只能渣土乱倒、泥浆偷排等。
“内河整治虽然逐年加大,但大量资金用于水体景观、三江六岸绿化等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用于河道清淤、断头河打通、污水处理等的资金相对不足,导致城区内涝强排能力严重短板,地下污水管网体系明显不健全,整体上影响了治水效果。排水不畅,这也是海葵、菲特涝水长时间难排的重要原因。”袁葵芳呼吁,强化内河综合整治,促进水清流畅、人水和谐,“必须承认,由于长期投资体制的问题,目前对于治水的资金投入是不足的。”
今年1月开始,宁波已经启动“治水强基”重大项目3年行动计划,投资220亿元,重点用于江河堤防加固工程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建设、上游分洪工程建设、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和城市排涝工程建设。
委员声音
●教育系统的杨亢尔委员
连续两年的台风,使治水这件事,从老百姓到委员、政府都形成了共识。水环境的基本设施,到环境的污染,都需要治理,上面重视,下面有呼声,相信应该会逐步改善。
●宁波水利设计院院长严文武委员
治水,年年都在搞。因为成灾,人们对这个事情重视,成了焦点,但其实没成灾之前,这个事情也在做。水是很传统的行业,国家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水发展的历史,比如大禹治水,在古代,帝王治国,都会有治水这一项。宁波目前的情况,是水的防灾投入,落后于经济发展。
●列席委员张先生
今天的会,内容非常广泛,但议题,都是老百姓关注的,从环保到生态,小到家庭农场都有。连续三个“治水”议题,说明市民比较关注,这也和菲特台风淹了城区有关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