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7日讯 一位因公殉职多年的科技特派员,为什么当地的干部群众至今仍在怀念他?从泰顺县举行的邵志鹏同志因公殉职十周年座谈会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邵志鹏,1971年出生, 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业生物工程与能源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到浙江农林大学任教,担任食品工程学科负责人。2003年4月,邵志鹏带着“科技强农、科技兴农”的理想,入驻泰顺县黄桥乡担任科技特派员,把致富山区群众作为毕生追求。2003年12月31日,在带领村民到景宁学习竹笋加工技术回途中遭遇车祸,不幸殉职。2004年1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要求总结宣传邵志鹏同志的先进事迹。
邵志鹏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把对家乡的热爱带给了和他接触的每一个普通农民和基层群众。当地乡干部回忆,邵志鹏话不多,但踏实、勤勉、没架子,对群众有感情。他到乡里报到后,立即山上山下、村里村外实地调研,了解乡情民意。他说,自己是来为老乡“打工”。他千方百计帮助乡里办竹笋加工厂,自费帮助村里发展网箱养鱼,经常吃冷饭剩菜,但毫无怨言。群众看在眼里,热在心里,很快就把他当作“自家人”。
“像邵志鹏这样的科技特派员带来的不仅仅是科技,还有可贵的实干精神,让我们这些当地的干部也受到震撼。”泰顺县委组织部的领导谈起邵志鹏来赞不绝口,“邵志鹏权钱不求,一心为群众办实事,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个实干型的科技工作者。虽然他没有任何行政级别,但是他赢得了众人的信赖。”
邵志鹏以共产党员的要求严格自律,廉洁风范堪为干部楷模。来到黄桥乡后,他不讲究吃住条件,没向乡里报销过一张发票,没用过一次乡政府的电话。他总是对乡干部说:“我们科技特派员是带着项目经费来的,不需要乡里再为我垫钱。”在他去世后,他的存折里只有3600元钱。
邵志鹏殉职后,当地干部群众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无论是在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还是在浙江农林大学举行的追悼会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无不为失去一位好老师、好同事、好干部、好党员而失声痛哭,泪如雨下。泰顺县黄桥乡的农民种了下一片“志鹏林”,来纪念曾带领他们奔向致富道路的农民博士邵志鹏。
浙江大学农业生物工程与能源专业学科带头人崔绍荣教授感慨地说:“有的人开始给人印象并不深刻,但在分开后,看着他所做的事留下的痕迹,对他的印象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刻,邵志鹏就是这样的人,他的光辉慢慢显现。”
在座谈会上,与会各界人士纷纷表示,要学习邵志鹏的精神,用科技帮助山区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邵果园是浙江农林大学派驻泰顺县司前镇黄桥社区(原黄桥乡)的第五任科技特派员,她对自己能入驻邵志鹏生前入驻的同一地方感到荣幸。她说,对于邵志鹏踏实肯干、忘我奉献的精神,自己不仅要深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发扬,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贡献一份力量。浙江农林大学老师朱向涛与邵志鹏一样是农家子弟,他说,农村很艰苦,农民很纯朴,我要向邵志鹏学习,尽最大可能为农民服务,不辜负他们的期盼。
浙江工商大学派驻泰顺县罗阳镇的科技特派员连超已在基层为农民服务了7年,他在座谈会上深情地说:“我要向邵博士学习,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事情,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技特派员制度带来的实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