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7日讯(记者 潘杰)这两天,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高级工程师虞伟又忙开了,计划着今年要在省内哪几个城市举行论坛。主题与一个环境保护国际合作项目有关,他是这一项目的执行主任。环境公共治理的浙江实践
据了解,这是中欧环境治理项目的地方伙伴项目,旨在省内推广公众参与环保的“嘉兴模式”,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促进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杭州“五水共治”努力保饮水
省环保厅厅长徐震表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是推动环保依法行政、打造阳光环保的重要体现。
2014年,这一项目在浙江的实践迈入第三个年头,将力推公众参与时下最热的“治水”。五水共治
浙江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热情高
国内外专家热议公众参与模式
所谓的“嘉兴模式”,主要是嘉兴市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形成的“一会三团一中心”公众参与机制。一会即环保联合会,三团指市民环保检查团、专家服务团、生态文明宣讲团,一中心则是环境权益维护中心。
2013年3月起,省环境宣教中心联合杭州、宁波、嘉兴、湖州、金华、温州等6个设区市环保部门在当地举办主题论坛。邀请国内外高校知名专家、环保系统官员、民间环保NGO、媒体记者等与会,围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框架与路径、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如何构建政府、企业、公众信任机制等话题开展对话,分享经验。
因“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而处于环境污染风口浪尖的温州,有着117家民间环保组织,正促成污染事件的解决和环保意识的普及。
在去年12月12日的温州“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论坛上,温州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负责人白洪鲍介绍,该组织正在探索建立第三方水环境保护的行动机制。主要做法是建立网络平台,通过公众投诉、组织发函、媒体介入等方式,敦促环保部门及早解决存在水质问题。
依托机制,该组织和瓯海环保局共建护水团,成员达100多人,尝试开放政府资源免费为公众监测水质。还引入了“小鱼治水”等形式活泼、能吸引更多公众参与的环保活动。
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教授夏巴兹·侯赛因在论坛上表示,政府受资源所限无法全揽环保责任,应更多放权至社区,建立一种保护环境的动机。他说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取决于自身需要,居住在同一社区的人拥有共同利益,更容易联合,从而解决环境的问题。
温州大学教授张小燕则认为,政府与公众间要建立一种对等的信任,尤其是在环保方面一定要平等,而且还应该要公开、公正。政府、公众要守土有责、各司其职,且互相进行监督。
多地传承创新“嘉兴模式”
媒体全年公益报时发倡议
“根据专家研究成果,一个国家人均GDP小于500美元的时90%是专制国家,人均GDP在五百和六千美元时专制、法治各占一半,人均GDP大于六千美元的时90%是法治国家。”
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处长李静云在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与浙江实践”国际研讨会时指出,中国目前正处在人均GDP转型期。公众参与是时代需要、国家推进法治需要,有助推动探索民众需要的社会管理的模式。环境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对社会稳定有现实意义,对企业来说也很必要。
杭州、金华、温州等设区市在复制并推广“嘉兴模式”的过程中,在引入环保联合会、市民环保检查团等的同时,也结合地方特色进行了创新。
杭州上城区是国内最小的城区,行政区域内没有任何工业企业,环保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上。通过政府官员、环保员与54个环境社区结对,同时成立环保交心社,定期互通有无,及时解决社区居民对环保存在的疑惑以及投诉需求。该区还通过评选“夕阳红环保卫士”将老年群体更多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上。
湖州安吉县组建了守护家园,呵护美丽乡村,开展清洁生产,建设绿色校园,践行低碳生活等五个志愿者团队,成员覆盖机关干部,村民,企业职工,学生、普通市民等等,环保局长曾和志愿者一起夜间突击检查企业排污。3月25日是该县生态日,每年还会表彰生态文明使者。
金华东阳市则是有一支接近350人的市民环保监督员队伍,加上重点环境问题区域的环保志愿者,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环保的全监督,对当地企业起到了明显监督作用。
英国利兹大学博士李·比尔森认为,公众参与希望在企业以及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如果是在企业和公众之间有一个信任关系,环保方面的投诉就可以很好来解决。同时,透明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决策过程中,应该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了解到决策的过程,并且参与其中。
欧洲社会质量基金会主任劳伦特·梅森博士表示,“嘉兴模式”所体现的发展可持续性将萌生不少正确观点,对中国及欧洲国家政府都有启示,可以通过加强交流,将一些做法引入欧洲。
今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五水共治”的第一年,明确提出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助推“美丽浙江”建设。而在过去一年,省内嘉兴、宁波、温州等地都通过安排公众志愿者进村入企等活动,推动治水。
2014年,各地环保部门、民间组织也将着力推动公众参与“五水共治”。
去年,中欧环境治理项目浙江地方伙伴项目还组织了一场媒体沙龙,邀请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环境报、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在线、香港文汇报等18家中央、省、市以及境外媒体参加,就构建“政府-媒体-公众”管理、监督和协商对话机制进行了沟通。
此外,项目还通过浙江之声的“公益报时”,贯穿全年倡导公众参与。
依托环境友好使者强能力
调研报告获省领导批示
在项目的能力建设上,民间环保组织是重要的群体。省环境宣教中心在项目启动伊始,就组织全省30余家民间环保组织进行培训,提高本土NGO的行动能力、专业水平等。
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项目则是另一个推广公众参与的载体。这是环保部、科技部、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委于2009年6月启动的志愿者项目,从国内多个省份选拔青年志愿者。每一位志愿者在结束培训之后,还要再去培训近千名社会人员,辐射范围较广。
浙江目前已累计培养了390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去年10月,浙江省30余所高校的团委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还参加了该行动的指导教师培训班。
另据了解,项目撰写的《我省环境公共治理的现状与思考》政策建议报告,去年12月初获得了副省长熊建平的批示,正交相关部门阅研。
报告分析了我省环境公共治理面临的困境,就如何健全环境公共治理机制的途径提出了建议,即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民主决策机制、参与主体的培育机制、公众参与的支撑机制、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承担机制。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过程新机制,力推将‘嘉兴模式’中折射出的理念融入政府的政策表述之中。”虞伟说。
背景知识:中欧环境治理项目
2009年,商务部代表中国政府和欧盟签署了中欧环境治理项目协议,并于2011年2月启动。项目的实施期限是60个月,到2015年结束,与"十二五"规划时间上吻合。
项目包括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环境司法和企业环境责任等四个主题模块,在全国有15个地方伙伴项目,由欧盟提供资助。我省的项目为《嘉兴模式中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及其在浙江的可推广性》,属于公众参与模块。
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是该项目的执行机构,合作伙伴包括欧洲社会质量基金会、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浙江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