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邵逸夫参加TVB台庆
浙江在线01月08日讯 说“没有邵逸夫就没有香港电影今天的成绩”,相信没有人会提出异议。
邵氏一族做电影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办天一电影公司。
邵逸夫做过天一的摄影师,但主要帮三哥邵仁枚跑外海发行。
两兄弟跑南洋打天下,走的是乡镇插旗、流动放映的经营策略。
穷乡僻壤,没有电影院,两人就在大街上放电影。没有电,播的也是无声片。
邵逸夫和邵仁枚,一个摇放映机,一个现场说旁白——一代传奇就是这样白手起家的。
不惜烧片
力保“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空降”香港,接手邵氏。彼时,邵氏出品的电影正被陆运涛和他主导的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陆运涛是新马首富陆佑之子。陆家生意广泛,电影生意收入对于庞大的家族产业,可以说无足轻重。这也让陆运涛拍戏毫无后顾之忧,不但挖来张爱玲、宋淇等核心编剧,拍戏也素来不惜工本。对比之下,单靠电影一门生意的邵氏显得实力悬殊。
出人意料的是,邵逸夫接管邵氏后,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大撒金钱,在香港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又在美国购入大批先进设备。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透露自己在公司运营早期成天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掉”,以保证“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金字招牌,“观众看了劣质的电影一定很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
邵氏电影捧红巨星无数,林黛、乐蒂、凌波、郑佩佩、王羽、姜大卫、狄龙、刘家辉……邵氏雄踞香江影坛数十载,仰仗的最重要资源就是这些耀眼明星。在每一个类型片种中都有当家巨星,让邵氏的光辉持久永恒。
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布停产之后,原来邵氏的工作人员纷纷另谋高就,邹文怀、吴宇森、王晶、刘伟强、程小东、许鞍华等人,都是先后从邵氏走出来的电影精英,他们在邵氏所学到的电影经验,让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无穷。
邵逸夫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把邵氏打造成一个庞大的电影王国,也让香港成为亚洲商业电影之都。
捧星无数
打造TVB电视王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邵逸夫决心收缩制片业务,把更多金钱与时间投资在无线电视上。当时有人批评他选择错误,其中就有他的多年老臣邹文怀。没想到,邵逸夫经营电视一样有声有色。
香港无线电视(TVB)于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创办公司董事之一。1980年,邵逸夫以TVB最大私人股东身份,出任董事局主席至2011年12月31日卸任。
在TVB开台前,香港唯一的电视台丽的映声(亚洲电视的前身)是收费频道,收费标准相当于当时一名警察的月薪。而邵逸夫进军电视业,直接宣布自己的电视免费看,迅速受到观众欢迎。其中,TVB在开台第二天推出的《欢乐今宵》是香港最长寿的综艺节目。
TVB是香港首间商业无线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大华语商营电视台,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当地的收视领先地位。
邵逸夫慧眼独具,于1971年在TVB开设了首期无线艺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不只为电视台,也为整个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中坚人才。现在华人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和刘嘉玲等顶尖巨星,都是出自训练班的得意学生。
TVB收视一家独大,良好平台为香港捧出大批红星。男星最为观众熟知的,当为周润发之后的“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方面,在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这三位公认的阿姐之后捧出了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刘嘉玲、周海媚等各具特色的花旦。
TVB制作的节目尤其是剧集,影响力遍及华人社会,创造了一代电视王国的光辉岁月。《千王之王》《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射雕英雄传》《我本善良》《大时代》等经典剧集风靡大江南北,在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
此外,TVB主办的一年一度选美盛事“香港小姐”,同样也捧出不少当红女星,包括1973年首届香港小姐竞选第四名赵雅芝、1983年港姐亚军张曼玉、1988年冠军李嘉欣及1990年冠军袁咏仪等。
1982年开始,TVB举行首届新秀歌唱大赛,因此带出梅艳芳、吕方、杜德伟、郑秀文、杨千嬅等后来的当红歌手。
精算用人
也曾“走眼”
张彻在回忆录里写,邵逸夫用人是“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利”。
邹文怀无疑就是经典例子。
当年,邵逸夫初回香港,急需人才,邹文怀非电影业出身,但学新闻、善于交际,遂飞速成为邵逸夫的左膀右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邵逸夫的授权下,邹文怀重金从电懋挖走岳枫、陶秦、严俊以及当红小生陈厚等中坚,说服林黛、李丽华、林翠等花旦为邵氏拍戏,又成功提拔张彻、王羽,开启“邵氏武侠”时代。
邵逸夫识才,李翰祥、张彻、程刚、楚原、刘家良、桂治洪都是他一手挖掘。但他对人才掌控也十分严格。又比如邹文怀。他在邵氏13年,邵氏总经理换了三任却都没有他的份,最终让邹文怀意兴阑珊离巢成立嘉禾电影。后来,嘉禾推出电影《独臂刀大战盲侠》,邵逸夫以嘉禾侵犯邵氏经典《独臂刀》版权,亲自对簿公堂。
同样境遇的还有李翰祥。
1963年,李翰祥离开邵氏跑去台湾自组国联影业,执导了《七仙女》、《状元基地》等影片,也通过《天之骄女》、《破晓时分》等影片带出了不少新人导演和演员,但邵氏手握手东南亚的大批院线,拒绝发行国联的电影。最终,国联在邵氏漫长封杀中被拖垮。不过,1972年,当一贫如洗的李翰祥回到香港,邵逸夫却主动邀他重返邵氏。邵逸夫用一纸8年合约感动得李翰祥专心为邵氏卖命,不负厚望地拍摄了《貂禅》、《江山美人》等邵氏力作。
当然,邵逸夫也曾“看走眼”。比如李小龙。1970年,他带着被华纳兄弟枪毙的电影项目《无音箫》回香港投奔邵氏,最终双方因为李小龙要价太高不欢而散。邹文怀在电视上看到了,追到美国,以每部戏7500美元签下李小龙。结果,《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李小龙电影票房大卖,让邵逸夫大呼后悔。而在1980年代,嘉禾另一大印钞机成龙,也是在邵氏默默跑龙套多年后被邹文怀捡到宝。
尊重,因善行而为
阅读我们这篇新闻的绝大部分读者,可能都不太了解和认识邵逸夫先生,因为他一生都十分低调,不轻易接受媒体采访,不怎么在公共场合露面,也几乎从不对外界的各种猜测(包括事业和生活)做出任何回应。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享受这位先生给予这个社会及我们的许多福利,比如那些逸夫教学楼以及邵逸夫医院。也许,当今天过去之后,许多人才会恍然,原来挂在这些建筑某个角落照片上的那个老头,就是这位鼎鼎大名的邵逸夫先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于一位百岁老人的去世,有这么强烈的反应的原因。
昨天,在这样重磅新闻的光芒下,我还注意到一则不起眼的小新闻:一个曾经中过千万大奖的民工,在5年间挥霍完巨额财富后,涉嫌诈骗被通缉,被抓时身上仅有80元钱。据说他有钱时,身边聚集了一堆哄他赌博吃喝的损友,没钱时,这些人一哄而散。
且不论这两位新闻人物的各种差异,至少一个相同点是,他们都曾财富傍身。但是,财富观的差异却总是让金钱担任道德审判者的角色,就好像文学世界里构勒出的虚幻故事,比如《百万英镑》;又如人类历史上不断发生的各种真实案例,比如王恺石崇斗富。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有钱到普通人不敢想像的富豪,他们走在任何场合,都能收获人们热烈而羡慕的目光;但只有少部分人,因着善行和对他人的关爱,才会在他们转身的刹那,还能让人们继续保持着尊敬和景仰的态度。
邵逸夫,无疑就是这少部分人中的一员。
西谚有云:“Respect is earned and not demanded(尊重靠努力获得,而非索取)。”——这句话,也许是对邵逸夫先生生平最好的概括。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