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嘉善1月9日电 一个是有“上海世博第一菜”美誉的长江中下游特有经济鱼类——沙塘鳢;一个是浙江大学研发、“身高”达160CM的芦苇稻新品种——“虾蟹丰1号”。当它们相聚在嘉善县陶庄镇农场白字圩,一个稻鱼共生新模式、一个农民增收新渠道诞生了。
今天,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上海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组,到当地对稻鱼共生下的沙塘鳢进行测产。记者也随专家前去探个究竟。
沙塘鳢自在又鲜美
走在基地的堤埂上,冷风呼呼,嘉善县净水渔业种苗基地合伙人之一的唐水良脸被吹得通红,却愈发红光满面。
“看到水面这些枯黄的稻梗没?这就是芦苇稻。十月份稻子还没收割的时候,清清水面上一片金黄,那叫好看。水稻下面,就是沙塘鳢栖息的好地方。”老唐描绘着心中的丰收图。
正说着,伙计们从鱼塘里打捞起一筐沙塘鳢,立刻引来专家一片赞赏。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王武教授,随手捞起一条沙塘鳢掂了掂,“大家伙,不下二两半,不多见的”。
经过现场起捕、抽样称重、询问讨论等环节,专家组最终测定:在实测面积8.9亩,养殖水面7.12亩的一号池,总产商品沙塘鳢959.94千克,平均亩产商品沙塘鳢134.82千克。
而早在去年11月5日,芦苇稻收获时节,由陶庄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对养殖沙塘鳢的池塘水稻产量进行过测产,经估算种植面积水稻产量286千克/亩。
对生活在嘉善的人们来说,沙塘鳢再熟悉不过。“我们这一带叫它菜花鱼。因为在每年5月份菜花黄的时节,正是它排卵的时节,这时候的沙塘鳢最有活力、最肥美。”嘉善县农经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陆立刚说。
试过之后就发现,和芦苇稻一块“长”的这些鱼品质更好了,产量高且味道更鲜美。专家解释,因为芦苇稻有很强的净水能力,能有效吸收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能保证沙塘鳢养殖池塘的水质良好。而且它能稳定水体温度,为沙塘鳢和河蟹、青虾提供栖息场所。与普通稻田里养鱼相比,这种方式下鱼儿活动的空间更大,鱼的产量更高。
也因此,要买沙塘鳢可能要排队了。老唐得意地说, “鱼还在塘里,就已经全部订出去了。”
芦苇稻少病身价高
水稻种在池塘里?这不算新奇,却有很多优越性。对水稻来说,是病虫害少发。吴殿星教授介绍,芦苇稻新品种单株平均直径达9.28MM,高度能达160CM以上,比常规稻高出很多。水稻主要怕病虫害,而困扰水稻的病虫害主要有二化螟、卷叶螟和稻飞虱。二化螟喜欢钻到水稻稻秆根部吸食汁液、导致稻秆枯心,而芦苇稻根部在水深至少1米的鱼塘里,二化螟没法钻到水里;卷叶螟则很有可能掉进水里,沦为沙塘鳢的晚餐;同样喜欢吸食稻秆汁液的稻飞虱,也没法钻到水里。
“因此,将水稻种在鱼塘,水稻重要病虫害发生的条件都没有了,水稻也不用喷洒农药。同时,鱼粪又是很好的肥料,可以帮助水稻生长。”“虾蟹丰1号”芦苇型的鱼稻的发明者,浙江大学功能性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教授吴殿星说。
难怪这种稻子的身价也高了。老唐说,“种出来的稻子,每亩收390斤米,现在一斤最少5元,卖到杭州的话一斤10元。”
把水稻种在鱼塘,也为浙江开拓了一个种植水稻的新模式。以嘉善为例,该县有5万多亩池塘养殖面积,如果在10%的养殖面积中推广,以每亩增加300公斤稻谷计算,每年可增加稻谷150万公斤,相当于增加2500亩常规稻田的种植面积。
“浙江全省有140多万亩池塘养殖面积。发展池塘种稻,不失为一项稳粮增收的新模式。”浙江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张海琪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