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结合绍兴实际,现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
1.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会议。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中央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上来,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推动我市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2.切实增强绍兴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变化,绍兴原先形成的体制机制先发优势逐渐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提升发展等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一轮改革,这是绍兴再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解放和增强绍兴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要敢于担当,牢固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破除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破除一切体制机制弊端的约束,敢于破除发展中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力争绍兴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3.坚持和发展绍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绍兴改革开放的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并发扬光大。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始终坚持群众首创精神,保护和激发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创业创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切身问题,让改革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切实把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注重提升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系统整体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着力增创绍兴科学发展新优势,努力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早日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现代化绍兴。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路线
5.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绍兴的具体实践,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创绍兴体制机制新优势。按照省委“一三五”时间表分步推进改革,到2015年,本决定提出的改革具体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7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基本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6.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路线。结合中央、省委的改革要求和绍兴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绍兴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着力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最大限度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为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着力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深入开展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构建完善“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推进机制,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着力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体制机制,优化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推动中心城市和小城市、中心镇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有条件农村人口市民化,率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着力于社会治理创新,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完善平安绍兴、法治绍兴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着力于文化强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文化强市建设体制,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舆论监管机制,不断提升绍兴文化软实力。
着力于美丽绍兴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善“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体制机制,建立治水、治气、治土长效机制,健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体制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7.近期重点突破的改革项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排出一批具体改革项目,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主体,确保各项改革落实到位。一是完善工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健全“四换三名”提升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落后产能整合退出机制和多轮驱动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制度,深入开展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二是健全“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推进机制。结合省委、省政府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部署,健全水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推进水、气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推广柯桥区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工作经验,探索开展零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确保行政审批效率全省领先。四是完善大城市发展机制。创新完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建立促进功能区差异化发展的引导机制,完善新型城市化健康发展机制。健全“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交通治堵长效机制,积极创建“无违建乡镇(街道)、无违建村(社区)”。五是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引导机制,壮大地方性法人银行,加快金融集聚平台建设,完善企业贷款担保评估机制。扎实推进中央、省委关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举措,完善淘汰企业退出机制以及相应的土地二级市场。六是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激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运营、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健全越商回归服务体系。七是健全文化强市建设机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八是完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机制,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九是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十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认真执行中央、省委关于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领导干部社会化评价机制。
三、增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优势
8.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民营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进一步优化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民营经济提升发展机制。创新“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的工作机制,完善民营企业科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势民营企业组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引导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机制,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着力打造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企业梯队。完善越商回归创业服务体系,健全越商投资重大产业、社会事业项目引导激励机制。
9.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国有资本投向,更多进入社会公共产品领域、事关绍兴长远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10.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投资运营的激励机制,借助市内外优质国企促进民企跨越发展。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四、深入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11.建立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坚决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定,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主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完善企业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各类听证制度,使所有公共产品价格处于公开透明的状态。
12.深入推进资源要素配置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我市在全省率先倡导和实践的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工作,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实行企业分类管理指导,实施差别化要素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项目评估考核和退出制度,探索实施差别化土地供应和地价政策,推进工业用地弹性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全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建立低丘缓坡综合开发机制,完善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动态监管查询系统试点经验。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服务管理机制,完善林权流转政策,全面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创新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完善企业和居民用电、用气阶梯价格机制,全面实行企业、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建立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激励机制。
13.加强地方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多层次的地方金融市场,积极培育壮大绍兴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民资银行,探索发展市级票据中心、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等民间融资服务机构。继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创新直接融资方式,完善绍兴股权交易机制,积极发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推动各类企业上市和挂牌,做大做强“绍兴板块”。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创新完善金融抵押担保方式。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构建企业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维护绍兴金融生态环境。
14.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制定完善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规划、政策和实施计划,构建综合配套改革体系。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机制,突出重点水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治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建立全覆盖型的污染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完善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培育发展机制。完善以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政策扶持、督查考核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经济、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倒逼落后产能淘汰的工作机制。
15.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创新型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建立基于市场化的产业联盟和协同创新机制,制定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相关政策,构建具有绍兴特色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各类孵化器联动发展体系,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益共享、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组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6.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机制,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范围,健全市、县、乡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作用。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增强基层监管能力,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公开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7.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与越城区、开发区管理体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不断充实基层力量,把人员、编制等向一线倾斜,加强基层人员流动。强化开发区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开发区社会管理与开发建设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开发区绩效评价和人员流动机制。加强乡镇管理职能,探索完善适合中心镇发展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18.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工作,深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基层管理更方便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凡负面清单以外、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企业投资项目,一律不再审批。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完善项目联审联办、前置审批、模拟审批机制,探索实施网上并联审批机制,大力推进项目审批代理制度和项目预审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审批监督问责制度。推进中介机构改革,打破中介服务垄断,明确中介机构服务承诺时间、收费标准和服务标准,推广“中介超市”经验,建立充分竞争、公正透明、规范有序、服务高效的中介服务市场。
六、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19.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土地承包权、林权、集体产权等产权制度,加快形成与户籍相分离的、责权利明确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形成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政策性农业和农房保险制度,发展农民互助保险。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完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机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继续深化上虞区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成功做法,推进农村合作社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建立家庭农场、土地合作农场培育引导机制。建立现代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推进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积极推进诸暨市国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试点工作。
20.健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体制机制。健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城乡统筹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设施运营和管理体制,提升公共设施城乡共享水平。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均衡发展,促进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以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为目的户籍迁移制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转移成本分担机制,促进有条件农村人口向功能区和中心镇集中。
21.完善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区域功能配置,推进功能区差异化发展,形成城市整体功能优化、区块主体功能突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市发展格局。健全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完善城市规划、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规划体系。推进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融合发展,加强中心城市与诸暨、嵊新两大城镇组群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开发区建设体制机制,抢抓区划调整后发展空间拓展机遇,赋予更大发展自主权,大力推动新一轮区域功能开发,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提升发展。全面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加快曹娥江“一江两岸”开发建设和生态保护,全力打造“水清岸绿、天蓝气爽、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现代水城。
22.完善城镇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促进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加快形成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经济布局和发展方式。健全农民增收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小城市和中心镇培育发展机制,适时推进中心镇区划调整,探索建立跨镇域开发建设机制,全面推进投融资、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等体制改革,建成一批经济繁荣、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的小城市。完善中心村布局规划,健全“空心村”改造的长效机制,建立特色乡村保护与开发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体制。
七、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23.加快内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发展战略,加大新兴市场开发力度,健全企业抱团参与国际竞争引导机制。推进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大力培育新兴市场,完善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机制,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接受上海自贸区辐射效应的体制机制。健全外贸联动服务机制,加强外贸风险监测预警,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2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宽外资投资准入,探索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引导外资投资新兴产业的激励扶持政策,完善“招大、引强、选优”机制,扩大服务业开放,大力引进优质外资。注重引资引技引智结合,引导外资企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整合全市招商引资资源,大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理顺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构建全市大招商格局。构筑开发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政策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25.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营销服务网络和知名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绿地投资、跨国并购和技术合作,引导企业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建立对外投资引导和服务机制。探索建立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办法和服务体系,实现个人境外投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便利化。
八、深化民主法治建设
26.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照宪法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完善党委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支持和加强国防、军队和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27.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建立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等制度,加强对司法制度建设、规范公正执法监督,继续探索和创新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等监督工作组织方式。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代表活动形式,建立健全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乡镇、街道人大工作机构作用,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健全代表联络机构和预算审查机构,不断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
28.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把政治协商纳入重大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一步完善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制度。扎实开展会议协商监督、专项集体监督、民主监督员监督、民主评议监督、委员视察监督、联合联动监督。健全党政部门与政协专门委员会、界别对口联系制度,建立政协履职成果办理反馈制度。完善政协委员推荐、产生、联系群众、学习培训、履职考评、向界别述职、正常退出等机制,在政协健全和完善委员联络机构、制度。加强政协机关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9.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推广绍兴特色的村级自治经验,完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机制,进一步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健全完善村干部管理制度。
30.加强法治绍兴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分工负责,各部门共同实施的法治工作领导体制,制定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积极探索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对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办理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水平。
九、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31.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落实民主集中制,规范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坚持权责法定原则,科学配置和依法规范各级各部门职责权限。深化“阳光工程”建设,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进党政部门权力公开规范运行。落实党内监督十项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32.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中央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的各项反腐倡廉改革举措,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改革和完善各级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建立“一案双查”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强化纪委监督责任,加强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的监督。全面落实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制度、腐败案件查办领导体制等改革举措。在全面落实市纪委向市直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并实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推进县纪委实行派驻纪检机关统一管理制度。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和防止利益冲突、任职回避等制度,加大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力度,开展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33.健全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持续深入地狠抓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有关具体要求的贯彻落实,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全面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规定要求,规范并严格执行公车配备使用管理、办公用房、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推进“三公”经费管理公开和财政预决算公开。改进调查研究,注重调研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完善行政主职暗访等机制。落实作风状况评价机制,完善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十、完善文化强市建设体制机制
34.完善文化管理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践行各行各业各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念。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建立文化创作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对互联网等新型媒介的管理、运用和建设,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导向。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35.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激励政策,鼓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产权市场建设。
36.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建立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建立公共服务机构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十一、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37.深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事业领域,支持各类办学主体以多种方式办学,进一步增强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完善助学机制。推进高校体制机制改革,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加大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力度,打通中职升高职渠道,完善市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中心,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大力发展非公医疗机构,创造有利于非公医疗机构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落实中央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措施。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38.深化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慈善体制机制,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3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目标,健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机制,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落实鼓励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完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构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的体制机制。
十二、构建社会治理新机制
40.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善“民情通”服务平台和机制,构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新机制。转变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完善政府社会调控手段,强化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整合镇(街)和村(社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推进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新型城乡社区(村)管理机制和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村、社区自治机制,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形成基层自治新型模式。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协调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及时妥善处置合理诉求。深化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完善和创新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不断优化外来人口结构。
41.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政策,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建立直接登记和备案登记相结合的新型登记模式,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优化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积极推进“诚信一百”家政服务全国试点工作,逐步引导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42.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网络管理力度,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
十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43.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区域性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司法监管、社会监管,健全环境执法机构,形成市、县、乡(镇)三级环境执法监管网络。实施新型环境准入制度,实行环评的属地审批、备案和豁免管理。深入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完善“清水工程”、蓝天工程等长效治理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扎实推进“煤改气”工作,落实大气污染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确保到2015年全市范围内主要水体水质实现“消灭五类、确保四类、力争三类”目标,确保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44.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健全生态保护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及外资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体系。
45.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区域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探索实施生态文明政绩考核,加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制定机制,对没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政策、规划实行一票否决制。
十四、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46.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建立市领导牵头负责机制,由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落实重大改革事项。市政府要制定有关改革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市人大、市政协要积极履职、建言献策,促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各级各部门要立足职能,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重大改革实施项目化管理,明确分管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要求,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力求突破。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加强改革项目的全程评估,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提高改革的科学性、有效性。建立问责考核机制,把改革推进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态度消极、阻挠和抵制改革,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坚决予以追究。
47.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干部培养、选拔、评价、激励机制,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注重提拔使用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中脚踏实地、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以选拔“狮子型”干部为重点选好配强“一把手”,以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为重点建设“好班子”,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好梯队”,努力打造政治坚定、作风过硬、能打胜仗、敢于担当的改革先锋队伍。改进和完善领导干部社会化评价工作载体,在推动干部履职担当、激情干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上取得新实效。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着力造就一批顶尖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
48.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持续解放思想,始终保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保护好、调动好各方面的改革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改革实践活动。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的机制。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注重典型引导,认真总结经验,努力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