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9日讯 垃圾分类这件事,对城里人来说虽不新鲜,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然而,这件不容易的事在龙游的一个小山村里已经实现了。近日,龙游县贺田村的村支书劳光荣带着记者,见识了一下他在村里建立的“垃圾身份证”制度。
被成片竹林围着的贺田村不大,但很干净。沿着铺好水泥的村道一路走,路面上除了偶尔看见的一两片落叶外,没有任何垃圾。两边是一幢幢典型的两层楼农房,透过大门的缝隙往里张望,宽敞的院子里也被打扫得清清爽爽,砍好的木柴整齐地码在墙角。
劳光荣带记者走到一块一平方米有余的小空地旁,空地用白色栅栏围了起来。“这里就是村民们丢垃圾的地方了。”劳光荣说,村里从2010年就开始试点垃圾分类,要求村民上午8时前或傍晚5时以后将有害垃圾投放到指定点,农村保洁员每天上午9时前清运完毕。
劳光荣给村民立下的规矩很严格:过了指定的时间点,就不允许再往外扔垃圾了,哪怕是扔在指定地点。垃圾还必须按有机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垃圾等分类,剩饭剩菜这些有机垃圾用于还山还田作肥料,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在低洼处以作填坑造路备用,可回收垃圾要扔进黑色垃圾袋,包括废纸、易拉罐等,村里会专门回收。
可是,怎么知道是谁违反规定呢?答案是编号。
像记者看到的垃圾投放点,在全村一共有23个,每一个都有编号。在3号投放点,村民陈雪琴正好拎着一袋垃圾走过来,记者借过她手上的垃圾袋“研究”一番,袋上面印着“3区3号”,这也是编号。
“第一个3表示第3号卫生责任区,第二个3是我家的代号。”陈雪琴说,一开始大家都觉得麻烦,觉得村领导们没事瞎折腾,但这么多年下来慢慢也就习惯了。“现在这样干干净净的,挺好。”
劳光荣说,贺田村360多户村民,每户人家都有编号垃圾袋。有了它,做到见袋知人,既是方便检查,又是有力督促。村里的垃圾就像办了“身份证”,村里每天产生的垃圾也比以前少了80%。
这种垃圾可追溯制度在全国都是首创,如今,贺田村的做法正在龙游乃至衢州多个农村推广。村里环境好了,村支书劳光荣动起了致富的脑筋,他要把环境好变成效益好。最近,村里正引导农户建好红提、蔬菜等基地,发展乡村休闲农家游。村里已经建起了统一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