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百岁老人赏大戏
浙江日报天台1月31日电(记者 刘治浪 通讯员 徐平 陈志委)今天下午,天台县平桥镇田中央村文化礼堂张灯结彩,礼堂里欢声笑语。
“大家请让一让!”只见几个人推着一辆轮椅进来,轮椅上的徐观松老人穿着大红衣服,99岁的他和儿孙来看戏。
一家五世同堂欣赏新春联欢会,让村民们羡慕。
村民吴人贵说:“村文化礼堂办新春联欢会,我爷爷喜欢热闹的地方,就把他带过来看看。”
到联欢会开始时,礼堂内座无虚席,上到百岁老人,下至襁褓中的娃娃,百年时光之差,因文化礼堂聚首在一起,被舞台上精彩纷呈的节目所吸引。
田中央村是历史悠久的老村,以“孝亲、睦族、慈友”为村规宗旨,村民慈孝长寿。去年,乡贤胡卫东出资建起了文化礼堂。
村民吴建志说:“有没有文化礼堂,完全不一样。”歌舞、快板、越剧、京剧……还有村里儿童表演的节目。徐观松老人兴奋地打起了拍子,说道:“孩子们演得好!”
绍兴关爱孤老暖人心
浙江日报绍兴1月31日电(见习记者 梁嘉琳 通讯员 莫靓)昨天上午11时,志愿者赵喆开车赶到鲁迅故里景区的咸亨酒家外卖部,领了一份“爱心餐”,直奔蕺山街道昌安社区的一单元103室门前,喊了一句:“老大爷,给您送年夜饭来啦!”
赵喆没料到,10平米的老房子客厅挤满了不期而遇的志愿者,闹腾腾的。膝下无子女的郑老虎老人一下子兴奋起来,用绍兴土话唠叨起自己的“革命事迹”,搞得一旁的医务志愿者俞科岚不住提醒:“老人家,坐下来,慢慢说,等一下血压又要升高啦!”
随行的绍兴团市委副书记赵浪平介绍,去年起,他们组织全市团员青年开展了“青春暖流”志愿服务项目,至今已结对城区空巢、高龄老人105名,组织上门慰问800多次,参与活动志愿者4000人次。
电饭煲的汤圆煮熟了,赵喆也把年夜饭的包装盒打开:“老人家,听说您喜欢吃鱼,我们给你点了一条鲈鱼、一碗银鱼羹和一盘猪蹄!”平时身体一不舒服就厌食的老人吃得特别香。
杭州异乡过年看电影
浙江日报杭州1月31日讯(见习记者 袁华明 通讯员 高静玮 俞胜男)下午5时许,放映员杨志平在社区公园内挂好幕布,摆好音响,调试好投影机……
大年初一,西湖区留下街道杨家牌楼社区公园路口贴着“影讯”,放的电影是《西游降魔篇》。观看电影的李师傅来自安徽黄山,他说:“这部电影早就想去看了,没想到在社区还能看到免费电影。”
来自河南南阳的王女士带着12岁的儿子也赶来看电影。
晚上6时30分,电影开放了。和往常一样,杨志平要先放一段公益宣传片,今天放的是如何防止电信诈骗。杨志平说:“留下这几年发展很快,也有外来务工者的功劳,给过年不回家的他们放电影,很有意义。”
快60岁的杨志平所在的杨家牌楼社区租住着上万名外来人员,今年春节约有四千人没有返乡。从1978年起,他就担任这里的农村专职放映员,一放就是30多年。
普陀公车入库好风气
浙江日报普陀1月31日电(记者 谢国平 林上军)与往年大年初一空荡荡的情景不同,今天,在普陀区政府大院内停放着几长溜公车。普陀区监察局副局长俞红说:“这是今年春节期间封存的公车。”
俞红介绍,普陀区各单位只能指定一辆值班公车,而且必须报区作风办备案。非值班公车一律封存管理,定点停放。对没有停放在指定地点的,一律按公车私用处理。
负责区领导用车的普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这次春节只安排4辆值班公车,其余29辆,包括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专车,都封存管理定点停放。
记者在普陀城乡看到更多的是标有“城管行政执法”和“公安警察”的车辆在运行。
相关负责人说,值班公车和执法车由值班领导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准在节日期间使用公车操办婚丧嫁娶,以及进行走亲访友拜年、旅游休闲度假等各类因私活动。
永康文娱大餐闹新年
浙江日报永康1月31日电(市委报道组 叶宁 谭孝军) “加油,加油!”在永康市唐先镇上新屋村的拔河现场,男子组6支参赛队正轮番“鏖战”,“观战”的村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鼓劲声此起彼伏。
乒乓球是村民参与度、关注度最高的赛事之一,报名参赛的村民达200多人。
羽毛球、书法比赛人气也非常旺,从小喜欢书法的村民施振豪挥毫泼墨,现场秀起“拿手”作品,他写的“中国梦圆”四个字笔法刚劲,颇有意境。
村里文化活动不单吸引了本地人,留在永康过年的外乡人也热情“加盟”。租住在下新屋的贵州青年罗进和十多位留守老乡一起,组成“新永康人”代表队,参加了拔河、羽毛球比赛,新老永康人齐上阵,大家其乐融融。
上新屋村有1100多村民,村里准备“文娱大餐”后,村民们都来参加,远离了“赌桌”、酒桌。
常山马灯戏喜庆热闹
浙江日报常山1月31日电(记者 杨振华 县委报道组 汪峻 胡江平) “正月跑马是新年哩……”伴随着鼓乐声,一支30多米长的队伍迤逦而来。6个壮汉手持2米多长的花灯,明艳的花纹中烛光摇曳;纸糊的独轮车与红、白、黄、黑4匹“骏马”,各有一名妇女套在其中,且行且唱;手持钢叉的7名村民,时而挥舞耍花,时而相互对练;排在最后的是锣鼓队,吹吹打打煞是喜庆。
“这叫马灯戏,上次演出已经是30年前了。”73岁的陈文华是这次表演的“导演”之一,他说,马灯戏曾是当地过年的传统必备节目,上世纪80年代初马灯戏逐渐没落。近几年,村民生活条件变好了,村里几位老人一合计,决定恢复马灯戏表演。
陈文华和10来位年纪相仿的老人一起,凭着记忆扎起灯、马、车等道具,原来口口相传的唱词曲调也重新梳理、记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