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一个名字,永远写在春天里;有一种精神,始终充满生命力。岁月如梭,雷锋精神一直温暖着我们。在第51个学雷锋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本报从今天起开设“活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专栏。让我们追随雷锋的光辉足迹,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物名片】
王承超,男,1986年出生,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
【人物故事】
贵州湄潭,对浙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抗战时期,浙大曾西迁到湄潭继续坚持办学7年之久;也很陌生:1000多公里外的遥远土地,全然不同的风土人情。
2010年,在杭州生活多年的王承超作为浙江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负责人,带着团队踏上了湄潭这块土地。
初到湄潭,县里分管教育的领导,提出让王承超留在政府挂职工作,但他婉拒了。他选择从县城乘大巴、再挤农用车,再坐摩托车,然后徒步爬山来到深山中的学校,直面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看到众多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孩子,王承超和支教团团员们想方设法筹资助学。
第一次站上讲台,第一次被叫老师,第一次收到学生亲手做的礼物,这些带给了王承超无数的感动。现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的已考入了大学。
看到湄潭县鱼泉镇新石村村民出行不便,王承超又萌生了修路的念头。一开始,当地人根本不敢相信,支教的大学生,还能修成路?四处奔波下,王承超筹集到5万多元资金,又争取到当地财政支持。如今,当地群众把这条新路命名为“求是春晖路”。
王承超公益的脚步没有停止。他坚持每年至少去一次西部,云南、贵州、四川……不仅带去筹集的经费,还有志愿精神和青春梦想。
去年暑假,王承超又带着13个杭州孩子到湄潭支教。两周的支教时间,让这些生活优渥的孩子们看到了不同世界,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回到湄潭,王承超也看到了欣喜的变化。“一度濒临撤并的洗马乡群丰小学,现在设施崭新,也有年轻老师愿意留下来。”今年6月,一所王承超参与援建的希望小学就要落成,他说,到时一定会回去看看。
【人物感言】
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就会有更多的沉淀,也会收获更多的成长。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