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1日讯 2014年2月25日凌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普利兹湾中山站,圆满完成了首次环南极大陆考察航行任务,全程1.1万海里。
“雪龙”号首次实现环南极大陆科考;深入极圈内,刷新了我国南大洋科考的最高纬度纪录。当然,最为全世界所熟知的是,今年1月初,“雪龙号”将被困的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上的乘客,从环境恶劣的磁南极区域成功救出。
前天,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高金耀研究员和他的研究生纪飞,刚刚回到杭州,他们第一时间接受了记者专访,为大家揭秘在南极的不平常的日子。
最难“忍”的事
发短信不能超过56个字
从2013年11月7日到2014年4月4日,“雪龙”号30航次的任务期总共155天。
杭州的两位科考队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高金耀和纪飞,先期回国。说起在南板的生活,船上的科学家都感觉,在南极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科考队员生活并不算艰苦,每天正餐有四菜一汤,日日有夜宵——当然,厨师没得轮班太过辛苦,夜宵有且只有面条。
宿舍里一张上下铺、一张沙发,不值班的科学家都有充足的休息空间——只不过现在是南极的夏天,整宿整宿的白夜,加上船一直在环极圈航行,每走15°经度,就要调时间,纪飞说:“虽说窗帘一拉就好伪装黑夜,但生物钟受不了,好多人还是睡不着。”不过科学家年纪比较轻,睡不着,正好面对南极美景抒情写诗。
最不方便的是通信,最不能“忍”的就是每人每次考察,只有50条免费短信的额度,每条还不能超过56个字,比发微博还省字眼儿。“到了南极,每个人都变成了诗人!”
运送建筑材料
要用直升机“大吊车”
我国刚刚在格罗夫山附近建一个新的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泰山站。
而泰山站的建设,多亏了“雪龙”号。因泰山站的建设材料,全部由“雪龙号”运去。
在南极造房子,和地面上还不太一样,如果用钢筋混凝土,一点点地搭建,在极地每天这么施工,那是吃不消的。极地造房子,倒是有点像木家具的组装,速战速决。
“泰山站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在国内设计、组装好的(几个大部件都装好了),并且我们在大陆上演练过一遍组装。到了南极泰山站的建站位置,只需要跟搭积木一样,拼装起来就可以了。”顺利的话,在南极建站的最后成型过程,比大陆上要快很多。
不过这次泰山建站可费了大周折。
在南极建站,困难是冰上运输。以往建站,船一靠岸,装建筑组件的大集装箱就一个个放下,雪橇一拉,咕噜上路了。
不巧今年建中山站区域附近的雪特别厚,雪橇拉不了重物了。只好出动直升飞机。一船的科学家都启动手动拆箱模式,把集装箱里的组件全拆出来,装到网兜里,像空中大吊环一样在直升机底下荡到目的地。
中国明年将再建
一个南极科考站
“雪龙”号的另外一项任务,是去罗斯海考察,中国将于明年在这个区域,再建一个新的南极科考站。
罗斯海是南极的一块风水宝地,外有丰富的渔业和油气资源,内可直通南极大陆以及横贯南极山脉,可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便利。
高金耀透露说,新站的规模会比较大。“雪龙”号这个航次在罗斯海,就要做好各方面的前期探测。雪龙号出行的时间是有严格规定的,因为救援俄船,在罗斯海的勘探时间缩减了一半,但此行科学家还是完成了80%的前期工作。
【延伸:“雪龙”南极救援记】
2013年11月7日,“雪龙”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驶离上海码头,踏上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征程。
12月2日,“雪龙”在驶过西太平洋、南大洋,穿越西风带后,经过连续三昼夜艰难破冰,顺利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外陆缘冰地带,部分考察队员乘直升机飞抵站区。
12月25日,“雪龙”号通过报警电话和求救信号获悉,载有74人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轮在600多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以外的南极迪维尔海被浮冰困住,急需救援。“雪龙”号立即向东南方调整航线,以最大航速赶往俄船遇险地点。
12月28日凌晨,在冒着极大危险穿越西风带气旋中心,克服大雾弥漫、风雪交加、白浪滔天、能见度极差等一系列困难后,“雪龙”号终于挺进到距俄遇险船仅6.1海里处。
但由于浮冰厚度和密集程度均已超出“雪龙”号破冰能力,“雪龙”号停止前进。随后赶来的法国“星盘”号和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由于同样原因在“雪龙”号身后数海里外停下脚步。
2014年1月2日,“雪龙”号上的“雪鹰12”直升机往返飞行6架次,将俄遇险船上的所有乘客全部安全转运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附近冰面,再由小艇把他们送至“南极光”号。
1月7日17时50分左右,“雪龙”号突入一条水道,进而成功突破浮冰的重围。此前受困的俄罗斯客船也同时突围成功。
- 杭州科考专家讲述南极体验 泰山站旁有来自星星的秘密
- "雪龙"号上有2位杭州科学家 听他们说说脱险的故事
- “雪龙”号上的两位杭州科学家 讲述救援脱困经历
- 万里学院王佩儿博士南极科考归来说趣事
- 南极科考队六次穿越魔鬼西风带 浪头高达十几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