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6日讯 大学生拿着手机,都在做什么?
打电话、发短信、刷微博、发微信、玩游戏,可以说,“手机依赖症”目前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集体症候。终日手不离机,甚至在上课时也不例外。
针对这一现象,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2013级经济1班自发提出“无手机课堂”倡议。课前把手机收到课桌固定的一个位置,让学生安心地上课。
30个学生25个表示有手机瘾
一天至少充电3次
走进教室,自觉把手机关机或者静音,整齐地排放在最前排的课桌上。13级经济1班的学生开始实验“无手机课堂”学习已经一个星期了。
跟着一堂课下来,记者发现,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几乎每个人都有做笔记,还时不时地和老师互动。大家都全神贯注,课堂气氛也很是活跃。
“刚把手机交上去还真不是滋味,总觉得掉了什么似得。”林同学是该班的一名女生。她坦言,过去上课每5分钟她都会不自觉的看一下手机,然后就会打开微信把朋友圈刷一遍,看看线上好友的最新近况。“手机依赖症”的症状她全有。
“一天下来,我的手机至少要充电3次。如果手机落在寝室,还会回去拿,上课更是随身带着。”林同学说,手机在身边,如果是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她不会看手机,而是认真听课。如果是不感兴趣的公共课时,就拿出手机玩游戏。
坐在一边的李同学表示自己的情况也差不多,知道这个习惯不好,会影响听课,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
“我们这是不是上‘瘾’了?”李同学憋着嘴说,他希望通过参与学院的这个活动能把这个习惯改过来。
记者在这个班级里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一个班级30个学生,25个以上表示对手机都有“瘾”,“没了手机会感觉和世界失去联系”,“有事没事都会想看看手机”是记者在采访学生中发现他们的心声。
“每每看到学生在课堂做低头族,讲课的激情也没了。”刚刚下课的专业课吴老师说,以前他站在讲台前认真投入地上课,而下面学生却在刷微博、逛淘宝,心思根本不在课上,更别说与老师的互动。
吴老师说:“现在学生课间可安静了,课间十分钟没有人出来透气的,基本上都坐在教室里玩手机。哪怕是挨着坐的两个同学,也是低头各自在玩手机。同学之间,有时候明明可以当面交流的,他们都会通过微信对话。”
“交手机”只是一种手段
还是要靠自觉
何一凡,是班上的组织委员。她告诉记者,这个活动是几个班委讨论通过试行的。
“太多同学有手机依赖症,甚至有些同学上课时手机不静音。手机上刷微博发出声音,实在影响课堂秩序。”何一凡说,为了课堂纪律也为了大家能上好课,通过课前督促同学上交手机的方式,让大家上课时远离手机。
何一凡说,“无手机课堂”的主意起初不是每个同学都持肯定意见。也有不少同学表示不理解,甚至还有同学站出来理论。但通过一个星期的试验,活动慢慢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支持,“上交手机”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
“现在大家手机都上交了,两手空空,很多学生开始课前看书预习。在课中大家还会和老师互动交流,上课质量上去了,班级的凝聚力得到加强。”该班团支书黄韩露笑着说,这几天还有别的班级前来取经,想学习“试行无手机课堂”。
实行无手机课堂
还是引来部分学生吐槽
“虽然是大学生,但有相对一部分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该班的辅导员汪风易老师说:“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对手机‘上瘾’非常普遍。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不玩手机,这首先是对课堂、对知识的最起码的尊重。更何况,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所以,课前把手机放一放,是值得推行的。”
汪风易老师说,“无手机课堂”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同学们能慢慢养成上课不玩手机的习惯,让提倡变成一种习惯,渐渐戒除“手机瘾”。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觉。
这一新举措虽然大多数学生赞同,但也引来一些学生的吐槽,“都已经是成年人了还要上交手机,是不是对我们太不放心了。”一个手握手机的学生说,“这个要靠学生自觉,同时,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高,内容丰富,学生自然不会去玩手机。”
- 7万阿姨“走进”手机淘宝APP 不满意服务可给差评
- 醉酒乘客抢手机掐脖子 的哥冷静应对终于脱身
- 鄞电“雷锋志愿者”在行动 电力“安全课堂”进校园
- 杭州上千人用手机App做兼职代驾 风险不小行业监管现真空
- 杭州边检站:微信“微课堂”主题教育新阵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