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6日讯 古诗云:“十年磨一剑。”在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记者却听到这样一句话:老陈这把剑,已整整磨了20多年。作为宁海公安刑事技术的标杆性人物,陈跃通的名号着实响亮,集齐了从市优到省优再到国优的一系列荣誉称号。优秀民警、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技术标兵、破案能手……各种荣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达20多项。
陈跃通不是一把剑,他有血、有肉、有胆、有为,无数大案要案将他锻造成“草根神探”。
陈跃通胜似一把剑,破命案,抓逃犯,救人质,利剑出鞘,寒光闪烁,锋利无比。
如果不是那略显消瘦的身形,还真的很难让人把陈跃通和肝移植患者联系在一起。但,哪怕在身体被病魔侵蚀、击垮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定执着地仗剑走天涯,仍然忘我奋斗在破案第一线。术后初愈,这名身患绝症的英勇战士又回到岗位继续战斗。因为,宁海人民需要陈跃通这把利剑,一把用热血、智慧、忠诚铸就的“平安之剑”。
从警为民,一身正气公仆情怀
1989年7月,陈跃通从宁波市人民警察学校毕业,成为县公安局桥头胡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办了几年的案子,他感悟到“现场勘查是破案的第一来源”,勤奋不懈地边实战边学习,不久即在刑事技术方面崭露头角。1998年,陈跃通调到刑侦大队刑事技术中队。当时这个中队里只有4位民警,却肩负全县重大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之责,大家过的都是连轴转的日子:白天辗转奔波于罪案现场之间,晚上埋头于实验室检鉴物证,第二天早上往往还没来得及与同事交班,就又接到了新的工作任务。
拍照、比对、鉴定,路上、现场、实验室,在异常枯燥乏味的“三点一线”上,陈跃通以一腔热血去铸就警魂,其坚不可摧、其韧不可折。“在这个寂寞的岗位上,他的确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比他晚一年进入刑事技术中队、现任刑侦大队副大队长的陈海炳说,“1999年冬天,我和陈跃通为了确定一个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到资料库里比对物证。整整一面墙的抽屉,里面全是厚厚一沓资料,得一张张翻出来看。整整一个星期,我们就在狭小的空间里,翻了近万份资料。”当时,陈跃通誓把凳子坐穿的毅力与决心令陈海炳佩服不已。正是这样的刻苦努力,令陈跃通快速成长为刑事技术领域的专家。
2010年,一位贵州籍民工在看了陈跃通破案专访节目后,来到公安局请求陈跃通为他找回被盗的电动车。陈跃通热情礼貌的接待以及几日后找回的失车,深深触动了这位民工。“陈警官,你是我见到的最负责任、也是最值得敬佩的警察。”民工思忖良久,下定决心道出了一起未破杀人案件的线索,并表示愿意配合警方抓捕嫌犯。在陈跃通的指挥与部署下,潜逃多年的杀人逃犯最终落网。
为取得一份有价值的物证,他曾在案发现场驻足两个昼夜;为确定一份证据的来源,他曾徒步上百公里前去求证;为甄别一名嫌疑人口供的真伪,他曾使用多款车型、以快中慢不同车速在两地间反复实验……今年46岁的陈跃通,在刑事技术领域已经“钻”了整整26年了。
这么多年来,陈跃通从未因一己之故向组织提出一次要求,从未插手介入一桩“人情案”,从未收受外界一份“酬谢”,始终一丝不苟地恪守着最初的从警誓言。
骁将善战,智勇双全胆大心细
在常人眼里,刑事技术工作几乎是血腥、恐怖、凶杀、死尸、腐臭的代名词。比对、拍照、鉴定等这些在他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刑事技术工作,陈跃通却乐在其中。调到刑事技术中队后,他在工作之余还主动与同事做实验,钻研各种检验技术。针对被盗摩托车车架号、发动机号多遭恶意磨损这一难题,初入此行的陈跃通与同事经多次实验,成功调配出一种显影药剂,使得大量赃车显出真身,物归原主。“毫不夸张地说,进口的激光显示技术还没他钻研出来的方法好用。”有关专家对此评价甚高。
陈跃通并没有满足于已掌握的刑事技术,“从事刑事技术工作靠的是技术,没有适应现代科技时代发展需要的过硬刑事技术,只凭满腔热情和敬业精神是破不了案的。”在领导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他参加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技术培训,还通过公安自学考试取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文凭。一边加强学习,一边学以致用,他将传统的技术与现代新技术结合起来,探索新的破案思路。他大胆提出了通过汗潜手印显现时效来排除无关人员手印的设想,由此设想所写的论文获宁波市公安局刑事技术论文二等奖;撰写的《建立指纹传输网络,开辟指纹破案新增长》一文在第五届全国物证鉴定技术破案研讨会上交流。
以智慧而铸警魂,锋利之剑所指,战无不胜,所向披靡。2005年,陈跃通在网上看到一套物证资料管理软件,立刻与对方取得联系,通过两人大半年的通力合作,软件修改完成并投入应用。当年,县公安局全面采取刑事技术信息化工作模式。此后,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刑事科学技术室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一级示范刑事科学技术室”。他发明的现场图像系统,实现了侦查、技术、物证科学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应用。
因为刑事技术工作的特殊性,民警经常会接触到剧毒化学物品和强致癌物质。2007年,陈跃通与同事徐文华一起出现场。密闭的房间内,死者躺在床上,床头放有一杯牛奶。就在徐文华蹲下身子仔细勘查现场时,陈跃通突然觉得不对劲,快步上前打开窗户。后经鉴定,死者系氰化物中毒身亡,牛奶中的大量氰化物已挥发并充斥整个房间,如果不是陈跃通的第一时间反应,在场的民警都会有生命危险。正是因为他临危不乱,处置得当,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缑城神探,命案必破名不虚传
很多心里有鬼的人,都怕和陈跃通对视,因为这个老刑警的眼睛,很“毒”。他的许多同事也这么说,老陈能在犯罪现场,看到许多人看不到的东西。
陈跃通这把剑,为平安而铸。一幕幕生动的画卷真实记录着“平安之剑”的铸就过程——2004年1月16日,西店镇邵家村一家小烟酒店内发生命案。时任技术中队长的陈跃通在现场提取到一枚可疑鞋印。当晚,陈跃通一头扎进实验室,根据鞋印刻画出案犯体貌特征。次日一早,他开始走访全县鞋袜市场,一家家一双双地甄别对比,成功发现吻合鞋印的同款运动鞋,了解到更为详尽客观的线索,专案组由此在案发现场相邻村庄排查抓获案犯。案犯的年龄、体貌、籍贯,无一出离陈跃通的推断。“西店邵家1·16杀人案”告破后,陈跃通成为群众眼中的“神探”。
再来看看这个案子。城区发生了一起烟酒商场抢劫杀人案,看门老人被杀死在店内,店里被洗劫一空。陈跃通根据在现场找到的线索,推断出嫌疑人身高178厘米、体重70公斤。但这远远不够。陈跃通又回到了现场,这一次,盯上了凶手作案时拉开的抽屉,“大家拉抽屉都有自己的习惯,比如有的人喜欢把抽屉整个拉出来放到地上,有的人则习惯拉出一大半,这也是一种别有特色的‘DNA’。”陈跃通说,他立即联想到此前发生在西店的另一起抢劫案。在那起案件中,案犯拉抽屉的动作,跟这次如出一辙。陈跃通迅速转移侦查视线,把目光锁定在西店。果然,当天晚上,侦查员就顺藤摸瓜,在西店一家录像厅里发现了可疑对象,身上还穿着从超市里抢来的衣服。案子就此告破。
陈跃通的记录是:在他病发前的五年时间里,共勘查各类刑事案件现场1600余起,参与侦办大要案件150余起,在60多起重特大案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就在他被确诊的前两天,他还在破案。
2008年8月6日,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城区一家小宾馆发生命案。当天温度高达38摄氏度,犯罪现场已被犯罪嫌疑人严重毁坏,现场遗留的证据更是少之又少。连续勘查10小时后,中心现场无所收获,陈跃通独辟蹊径,走进附近的厕所。厕所里蚊蝇成群、臭气呛鼻,他最终从厕纸篓内提取到一团染血厕纸。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判断这滴血极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的。经过进一步检查,果然不出所料,犯罪嫌疑人身份由此确定。8月8日凌晨,已逃至浙江三门的两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换肝归来,忠诚卫士坚守岗位
有关陈跃通的破案故事不少,听着很是神奇。其实,最神奇的,还是发生在陈跃通自己身上的故事。
刑侦大队副大队长陈海炳清楚记得,2008年8月8日中午,他和陈跃通坐在食堂里吃饭,听陈跃通讲在云南解救人质时的惊险历程。2008年7月初,两名宁海少年被诱骗至缅甸参赌并遭绑架。为尽快解救人质,市公安局决定派员解救,陈跃通因极具责任感且擅侦查取证,成为首选。在云南待了大半个月,由于饮食习惯不同,陈跃通只能吃泡面。解救任务成功完成了,回到宁海之后的陈跃通却是消瘦不堪,两颊深陷,面呈病色。
就在当天下午,体检报告出来了,陈跃通被医生的一通紧急电话召往医院。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建议放弃治疗。这个消息对所有人来说,无疑都是晴天霹雳。
事实上,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令陈跃通原本健康强壮的身体渐渐不堪重负。但对身体一次又一次发出的警告,他却从未上心,始终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陈跃通有一个幸福的家,可他很少回家。妻子胡晓丽原先是在日历上用画圈来计算丈夫不回家的日子,后来干脆改成只圈画他回家的日子。结果一年下来,陈跃通回家的日子只有100多天。这一次,陈跃通终于被迫离开岗位,送往上海医治。胡晓丽的心都碎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我早叫他去检查身体的,可他总是说忙完这一阵,忙完这一阵……”
2009年春,陈跃通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术后,医生千叮万嘱,要求他必须脱离工作长期休养。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010年下半年,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实验室。“比不上以前了!”记者面前的陈跃通,乐观开朗地打趣自己,“老骨头一把,但还是放不下这里,对这里有感情了。”就这样,大病初愈后的陈跃通仍旧默默无闻地在一线坚持工作。术后至今,共参与勘查现场60起,通过侦查抓获盗抢犯罪嫌疑人36名、破案50余起。
陈跃通的精神,默默影响着身边的人。“看着通哥一边吃药,一边给大家讲解怎样梳理案情细节,让人受益良多。同时,这种工作劲头让自己也深受感染。”王军建是陈跃通“收”的徒弟,在手把手传授独门技艺的帮助下,他很快从技术中队队员成长为重案中队中队长,如今已是派出所的教导员。
现在,陈跃通仍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我不把自己当病人,只有这种健康的心态,才能真的健康起来。”面对未来,陈跃通显得非常乐观,只要不离开心爱的刑侦岗位,他无论干什么都全力以赴、锲而不舍。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