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知识青年光荣证”
80年代的“夜校听课证”
90年代的“手机持机证”……
浙江在线04月07日讯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今年春晚上,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勾起了多少观众的回忆,浓浓的怀旧风,使这首歌迅速成为新一代“催泪神曲”。
岁月,是生命里最大的“小偷”。突然有一天回过头去,发现上个世纪的有些“老古董”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50年代的粮票、肉票;60、70年代的“下乡上山知识青年光荣证”;80年代的“夜校听课证”;90年代的“手机持机证”……你还记得吗?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有些证出现了,又有些证消失了。这些“消失的证”留在了历史长河中,也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看似早已没影儿了的证,翻箱倒柜时却总能找到一些。那一刻的心情,是惊喜,亦或是唏嘘。
正值清明时节,咱们索性就怀旧一把,往前走个几十年,把已经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的那些消失的“证”,重新拿出来晒一下,闻一闻它们身上深藏的那些旧时光里的老味道吧!
粮票、肉票……
时间:上世纪50-80年代
用途: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
上世纪50到80年代,杭州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五花八门的票证。
老杭州孔奶奶已年过古稀,她的衣柜底下藏着一小沓粮票,用一块手巾包得很仔细,打开来看,各式各样的都有,包括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等。
“全国通用的大一些,地方上的小一些,面值有1到5市斤的,我这里总共有100多斤。”孔奶奶说,“粮票在当时就是命根子!”
“我还是小姑娘的时候,粮票按年龄和工种发放,每人每月拿到多少都有规定,凭票到粮站才能买粮食。”在那段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对孔奶奶来说,最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
1960年,杭州市区对48种商品采取凭票、凭证限量、组织分配等供应办法,当时的市民手里一般有7票4卡:粮票、油票、糖票、肉票、布票、糕点券、就餐券;购货卡、煤球卡、购粮证等。
孔奶奶手里还有一张特殊的“蛋票”,“上世纪60年代初,鲜蛋票在杭州属于荤菜票,后来渐渐没有了。”
直到1993年,实行了40年的票证制度才终结。如今,各种票证早已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沓小小的粮票却一直被孔奶奶视若珍宝。她说,一张粮票就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就像酒,越久越让人沉醉。
知识青年光荣证
时间:上世纪60、70年代
用途:能免费乘车,还能买热水瓶等
一部《山楂树之恋》,漂亮的女高中生静秋和高干子弟“老三”之间的纯真爱恋,让大家重新认识了那个离我们远去的知青年代。上世纪60年代,杭州有数十万知识青年奔赴余杭、萧山、新疆、黑龙江、宁夏等地插队落户,支援农业生产。
“我还清楚地记得,1968年12月23日那天,公社的高音喇叭里传来‘最新指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李爷爷年轻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血青年”,1969年刚高中毕业的他,远赴黑龙江,成为一名下乡上山的杭州知青。
除了行李外,李爷爷还携带着一张杭州市革委会下乡上山办公室颁发的《赴黑龙江知识青年光荣证》,亮黄的底色,鲜红的文字,就像当年飞扬的青春一般活力四射。
“这是上火车前收到的,算是一张光荣的支边证,我们大家都很骄傲地佩戴在胸前。”李爷爷说,这张《光荣证》在当时可以免费乘车,还能买到热水瓶、轻便靴等下乡商品。
艰难困苦的日子,蹉跎的岁月,陌生的农村,当年20多岁的李爷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托坯盖房、平整土地,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交给了农场。
“这个经历很难忘,就像刻在这张证上。”这张珍贵的证,老人一直珍藏至今。
股票认购证
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用途:赋予权证持有人权利,以行权价在特定期限内购买相关票
上世纪90年代,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向市民公开发售。杭州第一批股民彻夜排队,抢购《股票认购证》,催生了不少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上演了不少一夜暴富的神话。
《股票认购证》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发行股票采用的主要发行方式,体现当时新股发行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它赋予持有人以行权价在特定期限内购买相关股票的权利,凭《认购证》摇号中签才能认购股票。但由于发行成本高、周期长,后被无纸化发行所取代,成了绝版的现代文物。
“我有一张单联的认购证,黄底,有荧光、水印防伪文字和图案,像人民币一样印有流水编号。上面还有中签尾号、姓名、身份证号码、中签股票名称等信息。”章先生是一名至今仍活跃在股海中的杭州第一代股民,对于当年的情形,他依然记忆犹新,“上交所刚推出《股票认购证》的时候,市场的关注度不高,这就导致第一批购买的股民中签率极高,有些涨幅甚至达到了10倍。”
章先生说,消息一经传开,大家都热情高涨,连夜排队购买。章先生记得,当时一张《认购证》的黑市转让价高达上万元。
“买卖挂单都是手写在公告栏上的,实时的股价波动也看不到。”章先生买的第一只股票当时连续涨了一个多月。后来,他的股票账户里,股票才慢慢地多了起来。
夜校听课证
时间:上世纪80年代
用途:上夜校所需的听课、领资料凭证
听课还要证?杭州市民朱阿姨藏着的一张小纸片可大有来头,这个“宝贝”,是她年轻时上夜校留下的《听课证》。
“当时考大学比现在难多了,我们那时候没几个人可以上大学,读书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的追求。”朱阿姨说,上世纪80年代,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期,人们的思想也跟着变化,“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可以说是年轻时的朱阿姨最大的梦想。
“很多人跟我一样,当时30多岁了,孩子都生了,却还想着去上学。”朱阿姨报考了夜校后,这张《听课证》到了她的手中,其实就是简单的一张小纸片,盖上红印戳,就能进课堂听课和领取资料了。
“纸片太薄,怕弄丢,我总是把它小心地铺平,放在上衣口袋里。”朱阿姨当时学的是英语,第一次接触到外文,她激动不已。《听课证》上写着“不得转让、过期作废”,因此,她把这张证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次,朱阿姨忘记把证从上衣口袋里拿出来,一不小心洗衣服时弄坏了,她当场就急哭了。“我怕我再也听不了课了,真的是嚎啕大哭,幸好后来夜校老师帮我补办了一张。”从那以后,朱阿姨更是加倍“保护”这张《听课证》,每次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从上衣口袋里拿出来,小心翼翼地放进抽屉里。
就这样,这张证一直被朱阿姨“保护”到了现在,如今还被压得平平整整。
手机持机证
时间:上世纪90年代
用途:手机“身份证”,办理所有手机业务都要携带
“这张证洋气不?”杭州市民宋先生有一张绿皮的《手机持机证》,硬壳封面、透明塑封,金色的字,里面盖有“杭州市邮政局”的大红印戳。仔细看一看,确实蛮稀奇的。
1999年,宋先生买了一部诺基亚5110手机,黑色直板、小块屏幕、短天线……外形有点像小型的“大哥大”。这只早已淘汰了的手机就跟这本《持机证》放在一起,宋先生一直没舍得扔。
“这是我买的第一只手机,当时买手机都要办持机证。”这本由浙江移动公司杭州分公司出具的《持机证》,在当时作为移动电话持有者的凭证,办理停机、销户、更名、入网等所有业务时都必须携带,相当于手机的“身份证”。
不仅如此,手机故障时,要在指定的维修点维修;新机要半年后才能过户,过户双方要携带有效证件到营业厅才能办理……这些条件在现在看起来是不是很“苛刻”呢?
可在当时,有一只手机就算是“土豪”了,拿出来打个电话备有面儿。手拿小“大哥大”,如果没有持机证,手机就会被视为不明来源物,可真的会被没收的哦!
但如果正常用手机,这张证几乎没用。这不,宋先生的那张《持机证》里,“综合业务记录”中全是一张张空白纸。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